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脩竹生烟晚逗阴,
翠罗香袖怯寒侵。
恨同社燕身为客,
怕剥秋莲苦在心。
白话文翻译:
修长的竹子在傍晚时分升起烟雾,
翠绿色的罗袖轻轻飘动,却因寒气而感到畏惧。
我与社燕共同怀恨,却身为他乡的客人,
害怕剥去秋季的莲蓬,心中满是苦楚。
注释:
- 脩竹:修长的竹子,常用以描述竹林的姿态。
- 生烟:形容竹林在傍晚时分似乎升起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翠罗香袖:翠绿色的丝绸衣袖,暗含女子的柔美与娇媚。
- 怯寒侵:因寒气而感到害怕,表现出一种脆弱的感受。
- 社燕:指燕子,常与春天、社交相关,寓意联系。
- 身为客:身处异乡,感到孤独。
- 剥秋莲:剥去秋季的莲蓬,象征着失去和痛苦。
典故解析:
- 社燕:燕子在古诗中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是团聚与思念的寄托。
- 秋莲:莲花在秋天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与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端臣,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情感低落的时期,可能受到了离乡背景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孤独和失落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开头两句描绘了傍晚竹林的静谧与寒意,修竹的烟雾与翠罗衣袖相互映衬,给人以一种清丽而又略显凄凉的感觉。尤其是“怯寒侵”一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与脆弱,使得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寒意。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情感的表达,诗人借“恨同社燕”来表达对身为客人这一身份的无奈与惆怅。燕子象征着团聚和温暖,而身为客人则意味着孤独与失落。最后一句“怕剥秋莲苦在心”,则将这种失落感具象化,秋莲的凋谢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恐惧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使得孤独与思念的主题更加鲜明,展现了诗人细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值得深入品味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傍晚,竹子在烟雾中显得更为修长,暗示诗人的内心也在此时沉淀。
- 第二联通过“翠罗香袖”展现了女子的柔美,然而“怯寒侵”则突出了她的脆弱。
- 第三联中,诗人将自己与社燕相提并论,表达出对归属感的渴望。
- 最后一句则是对内心苦楚的深刻揭示,秋莲的剥离象征着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脩竹生烟”),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通过对仗(如“翠罗香袖”与“怯寒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化的手法在描写情感时,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传达了孤独、思念与失落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在异乡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脩竹:象征着坚毅与清冷,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 翠罗香袖:代表着柔美的事物,寓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社燕:象征团聚与友谊,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 秋莲:象征失去与苦楚,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脩竹生烟”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夏天的繁华
B. 傍晚的宁静
C. 冬天的寒冷 -
诗人对“秋莲”的感受是什么?
A. 喜悦
B. 惆怅
C. 不在意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邃,意象丰富。
- 比较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在思乡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然而李白的表达更为直白,周端臣则更为细腻与含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