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贤古风寿帅阃·广成子》
时间: 2024-12-31 03:2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崆峒郁岧峣,直上万丈强。
中有广成居,白石砌华房。
抱神磨自役,室静蔼生光。
岁丁千二百,来今讵可量。
土德方在御,斋心造其旁。
至道顾何在,愿一示其方。
云飞不待族,木落不待黄。
形功精则摇,于道未相当。
失之下为士,得者上为皇。
妙训閟玄局,为公发天藏。
诚能守其一,智故兼相忘。
往游无极乐,二仪久相长。
白话文翻译
崆峒山高耸入云,直上万丈,壮丽非凡。
其中有一处叫广成的居所,白石砌成华丽的房屋。
修炼神明的功夫,辛勤自我努力,
屋内宁静祥和,光辉自然生出。
岁月已经过去了千二百年,至今难以测量。
土德仍然在掌握之中,斋心则在其旁构筑。
至道究竟在哪里?希望能向我展示一下。
云彩飞翔并不等待家族,树木落下也不等待秋黄。
形体和功夫精妙则会动摇,但与道尚未相当。
失去的在底层做士人,获得的则在高位做皇帝。
奇妙的教诲隐藏在深邃的局中,为公众开启天藏。
若能守住其一,智慧因此而彼此遗忘。
往游无极的乐趣,二仪则能长久相生。
注释
- 崆峒: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一个道教圣地。
- 广成子:道教人物,广成子是道教的修道者,常被视为炼丹和长生不老的象征。
- 土德:指土的德性,在道教中常用来表示一种自然的和谐状态。
- 至道:指最高的道理或真理。
- 二仪:指阴阳两气,是道教哲学的重要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止,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多为清新脱俗,注重哲理与自然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之时,诗人受道教思想影响,表达对修道、求真理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四贤古风寿帅阃·广成子》是一首融合了道教哲理与自然景观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道”的追求和对修炼生活的理解。开篇以崆峒山的巍峨壮丽引入,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接着通过描写广成子的居所,强调了修道者的生活境界和心灵的宁静。
诗中关于时间的思考,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对存在的思索,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土德的提及,暗含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探讨了道的本质,表达了对智慧与力量的理解。诗中提到“云飞不待族,木落不待黄”,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强调了一个人应当顺应自然法则,恪守内心的修炼。
整首诗以深厚的哲理和优美的意象,传达了对道教思想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给人以启迪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崆峒郁岧峣,直上万丈强:描绘崆峒山的高耸与壮丽。
- 中有广成居,白石砌华房:介绍广成子的居所,体现出修道者的生活环境。
- 抱神磨自役,室静蔼生光:强调修道者的勤奋与内心的光辉。
- 岁丁千二百,来今讵可量:反映时间的流逝与对历史的叹息。
- 土德方在御,斋心造其旁:表达对自然法则的珍视。
- 至道顾何在,愿一示其方:质疑至道的所在,渴望得到指引。
- 云飞不待族,木落不待黄:强调自然规律的无情与自然而然。
- 形功精则摇,于道未相当:形体的修炼尚未达到道的境界。
- 失之下为士,得者上为皇:对修炼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 妙训閟玄局,为公发天藏:指代深邃的教义与道理。
- 诚能守其一,智故兼相忘:强调专注与智慧的关系。
- 往游无极乐,二仪久相长:表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飞不待族”,比喻自然的变化。
- 对仗:全诗使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象征:崆峒山象征修道的高尚与追求。
-
主题思想:追求道理与和谐,强调修道者的生活与内心的修炼,表达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遵循。
意象分析
- 崆峒山:象征修道的高峰与追求。
- 广成子:道教的修炼者,代表智慧与长生。
- 光辉:象征内心的明亮与智慧。
- 时间:反映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崆峒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人类的渺小
- B. 修道的高尚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威力
-
“云飞不待族”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 A. 亲情的重要
- B. 自然变化的规律
- C. 社会责任
- D. 人际关系
-
诗中提到的“土德”指的是什么?
- A. 人的德行
- B. 自然的法则
- C. 道德的教育
- D. 修道的成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探讨道与德的关系。
- 《庐山谣》:表现对自然的敬仰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彭止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强调自然的伟大与修道的理想,但风格上彭止更为沉稳,李白则更显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与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