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望蜃楼海市虚,残山剩水有樵渔。我来不见黄金址,为报燕昭一尺书。
白话文翻译:
远望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虚幻不实;仅剩的山水间还有樵夫和渔民。我来到这里,却见不到黄金的遗址,特意来为燕昭王写一尺长的书信。
注释:
字词注释:
- 蜃楼:由海面热空气与冷空气交替而形成的光学现象,远看像楼阁,实际并不存在。
- 海市虚:形容海面上出现虚幻的景象。
- 残山剩水:指遗留下来的山水,形容景色的荒凉。
- 樵渔:指砍柴的人和捕鱼的人,象征着生活的劳动者。
- 黄金址:指黄金的遗址,这里可能暗指一个富饶的地方。
- 燕昭:指燕昭王,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以重视人才和广纳贤士闻名。
典故解析:
- 燕昭王:燕国的国君,以重视人才著称,特别是他的“求贤”之举。诗中提到燕昭王,暗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故国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南英,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关于他的生平记载不多,但他以诗词见长,风格多样,常表现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游历或思乡之际,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受,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与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诗歌鉴赏:
《黄金台》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哲理内涵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远望的蜃楼与残破的山水,营造出一种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氛围。开头的“蜃楼”意象,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随之而来的“残山剩水”却暗示了现实的无情与苍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
“我来不见黄金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昔日繁荣的怀念。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历史遗迹的追思。而最后一句“为报燕昭一尺书”,更添了一层深意,诗人以书信的方式,寄托了对燕昭王的敬仰和对人才重用的期冀,反映出他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追问。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展现出一种伤感而又坚定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望蜃楼海市虚:描绘了远景,蜃楼的美丽和虚幻,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残山剩水有樵渔:展现现实中的人们,形成与理想的对比,突显孤独和无奈。
- 我来不见黄金址:表达对繁华往昔的怀念与失落。
- 为报燕昭一尺书: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寄托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蜃楼作为理想的象征,与残山水构成现实的映衬。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黄金址的缺失,突显了对过去的深切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思,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坚定的追求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蜃楼:象征理想与幻梦。
- 残山剩水:象征现实的荒凉与失落。
- 黄金址:象征繁荣与富饶的过往。
- 樵渔:象征劳动者的朴实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蜃楼”象征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
- C. 劳动
- D. 自然
- 答案:B
-
诗人提到的“黄金址”主要指什么?
- A. 财富的象征
- B. 自然景观
- C. 人物
- D. 生活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燕昭王是以什么著称的?
- A. 战争
- B. 重视人才
- C. 建设
- D. 文学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登高》中,同样表现出对现实困境的感慨,但其更多地集中在个人的遭遇上,而《黄金台》则更侧重于历史的回顾与理想的追求。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