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词二首(一作讽古)
轩后初冠冕,前旒为蔽明。
安知从复道,然后见人情。
簿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
吾观苏令绰,朱墨一何工。
白话文翻译:
在高堂后面刚刚戴上冠冕,前面的垂饰遮蔽了光明。
怎能知道如果走上回归的道路,才能真正看见人情世态。
那些低级的文官,清谈中却信奉古风。
我看苏轼的文笔,朱墨之间多么精妙。
注释:
- 轩:高堂,指高大的建筑物。
- 冕: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的冠帽。
- 旒:垂下的饰物,用于装饰冠冕。
- 复道:指回归的道路,隐喻真实的社会情况。
- 簿领:指文书官吏,地位低微的官员。
- 清谈:指清雅的谈论,多与古代文化相关。
- 苏令:指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湘君,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诗歌和散文而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古典文化的追求,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文化的变迁之际。诗人借古讽今,反映了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不满,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古词二首》通过对比古今,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诗的开头,借“初冠冕”描绘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员形象,然而“前旒为蔽明”则暗示了其表面的光鲜掩盖了内心的昏暗与无知。接着,诗人通过“安知从复道”的提问,引导读者思考真实的人情世态并非表面所见,反映了对官场浮华的批判。
“簿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则突显了那些在官场上低微之人的空谈与自命清高,揭示了士人对古文化的信仰与现实的割裂。结尾部分提到苏轼,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认可,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追求艺术的艰辛与不易。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禹锡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情世态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轩后初冠冕:描绘高堂后方刚刚戴上冠冕的情景,暗示高位者。
- 前旒为蔽明:前面的垂饰遮挡了光明,象征着虚伪与遮掩。
- 安知从复道:反问,暗示对真实人情的渴望与追求。
- 然后见人情:指出只有走上真实的道路才能了解人心。
- 簿领乃俗士:低级官员的形象,表明其庸俗。
- 清谈信古风:强调文人对古代风格的信仰却无实际行动。
- 吾观苏令绰:提到苏轼,表明对其才华的欣赏。
- 朱墨一何工:赞美苏轼的艺术才华,展现其精妙之处。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对比,反映社会的变化。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情感的表达,激起读者思考。
- 意象:借用“冕”“旒”等意象,传达官场的虚伪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官场的批评和对古文化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邃的文化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象征权力与地位。
- 冕:代表着荣耀与责任。
- 旒:隐喻遮蔽与虚伪。
- 苏令:象征真正的文人风范与艺术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刘禹锡在诗中提到的文人是?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填空题:诗中“前旒为蔽明”表达了对__的批判。
-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全盘否定。(对/错)
答案:
- B
- 虚伪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作品,两者都关注社会现实,但白居易更倾向于直白的表达,而刘禹锡则更为婉转、含蓄。两者的作品共同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文化追求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