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闻平峒寇
作者:戴复古 〔宋代〕
峒寇都平了,官军奏凯歌。
千山通道路,一雨洗干戈。
天地和风转,江湖春水多。
蜀中无近报,西贼定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峒寇平定的喜悦。官军已经打败了敌人,传来了胜利的消息。千山万水的道路畅通无阻,刚下过一场雨,洗去了战乱的痕迹。天地之间和风徐来,江湖的春水也变得丰盈。可是在蜀地却没有听到关于西贼的消息,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如何。
注释:
- 峒寇:指山中的盗贼,特指在岭南一带的蛮族作乱。
- 奏凯歌:奏响胜利的歌曲,形容军队获胜后欢庆的场景。
- 千山通道路:形容战后道路恢复畅通,交通便利。
- 洗干戈:意为通过雨水洗去战争的痕迹,象征和平的回归。
- 蜀中:指四川地区。
- 西贼:指西方的敌人,可能是当时的边境侵扰者。
典故解析:
- 凯歌:古代军队胜利后,常常会唱凯歌庆祝,表达对胜利的喜悦与骄傲。
- 天地和风转:此句意在描绘自然界的和谐美好,象征着人间的安宁与和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子复,号复古,南宋时期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的理想。戴复古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峒寇被平定之际,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欢欣与对战乱的深切感受。正值宋朝与外族的冲突频繁,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与人间的和谐,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喜闻平峒寇》是一首充满喜悦与希望的诗。诗开篇即以“峒寇都平了”引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战争结束、盗贼被平定的欢欣鼓舞。这一开头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接下来的“官军奏凯歌”进一步渲染了胜利的氛围,生动地描绘了军队凯旋归来的壮观场面。
诗中“千山通道路,一雨洗干戈”两句,使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反映人间的和谐,雨水的洗净象征着战乱的消散,展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接着“天地和风转,江湖春水多”则增强了这种和谐美感。自然的和谐与人间的安宁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最后两句“蜀中无近报,西贼定如何”则引入了一丝忧虑,尽管峒寇已经被平定,然而西方敌人的情况却仍不明朗。这种对未来的担忧,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整首诗在欢庆与忧虑之间找到了平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峒寇都平了:直接陈述了事件,表达了对盗贼被消灭的喜悦。
- 官军奏凯歌:描绘了军队胜利的景象,传达了庆祝的气氛。
- 千山通道路:象征着和平后的畅通无阻。
- 一雨洗干戈:通过雨水的洗刷,隐喻旧战争的结束。
- 天地和风转: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象征人间的安宁。
- 江湖春水多:春水丰盈,暗示了生机与希望。
- 蜀中无近报:表现了对蜀地消息的焦虑。
- 西贼定如何: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增加了诗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千山通道路,一雨洗干戈”,形成对称美。
- 比喻:将雨水比作洗净战争的象征,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排比:通过连续的自然描写,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喜悦和对未来局势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敏感与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峒寇:象征着社会动乱和盗贼的威胁。
- 凯歌:象征胜利与欢庆。
- 千山:象征广阔的土地与人民的生存空间。
- 雨水:象征洗净与新的开始。
- 春水:象征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个人情感
- B. 国家安宁
- C. 自然景观
- D. 战争历史
-
“一雨洗干戈”中的“雨”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和平
- C. 自然灾害
- D. 幸福
-
诗中提到的“西贼”指的是什么?
- A. 东方敌人
- B. 西方的侵略者
- C. 内部盗贼
- D. 无关的角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安石《元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更加强调了个人的悲惨境遇与国家的命运,展现了更深层的社会关怀。与戴复古的《喜闻平峒寇》相比,杜甫的作品更显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散文选》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