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达道挽词》

时间: 2024-09-19 21:20:55

早岁峨冠侍冕旒,白头淹恤外诸侯。

箧中尚有东封草,塞下曾无北顾忧。

心系汉廷长入梦,气吞胡虏不防秋。

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岁峨冠侍冕旒,
白头淹恤外诸侯。
箧中尚有东封草,
塞下曾无北顾忧。
心系汉廷长入梦,
气吞胡虏不防秋。
经纶未了埋黄土,
精爽还应属斗牛。

白话文翻译

我年轻时曾在朝堂上身穿华丽的官服,
如今白发苍苍却惦念着外面的诸侯。
箱子里还存有东封的草书,
边塞的战事从未让我有过北方的忧虑。
我心中一直挂念着汉朝的未来,
气吞万里如虎,未曾防备秋天的到来。
我的政治理想尚未实现就被埋没在黄土之中,
清醒的头脑应该归属于斗牛的壮志。

注释

  • 峨冠:高大的官帽,象征官位和权力。
  • 冕旒:古代帝王的帽子,表示尊贵的身份。
  • 淹恤:深深的忧虑和思念。
  • 东封草:指东封的书信或文书,象征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 塞下:边疆,表示战事。
  • 胡虏:指外族侵略者。
  • 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和理想。
  • 黄土:指死亡或埋葬,象征理想未能实现。

典故解析

  • 汉廷:指汉朝的朝廷,作为历史上强大的政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荣耀。
  • 胡虏:在中国历史上,常用来指代外族入侵者,反映了历史上对外族侵略的忧虑和抵抗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淇水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擅长婉约派词风。他的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境著称。

创作背景

《滕达道挽词》是在秦观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此时正值北宋的衰落与外敌压境,诗人借诗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与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滕达道挽词》通过对比诗人年轻时的风光与白发苍苍时的忧愁,深刻反映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诗的开头描绘了年轻时的荣华富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开始关注国家的安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提到的“东封草”与“胡虏”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着对国家事务的关心,后者则象征着外族的威胁,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情感的升华,诗人心系汉廷的理想与抱负,尽管未能如愿以偿,仍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一句“精爽还应属斗牛”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也传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整首诗兼具历史感与个人情怀,体现了秦观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岁峨冠侍冕旒:回忆年轻时身穿官服,地位显赫。
  2. 白头淹恤外诸侯:白发苍苍,却对外部诸侯的威胁感到忧心。
  3. 箧中尚有东封草:箱子里存有关于东边事务的文书,暗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4. 塞下曾无北顾忧:边塞的情况并未使我有过北方的忧虑,显示了对外敌的自信与乐观。
  5. 心系汉廷长入梦:心中长期挂念汉朝的未来。
  6. 气吞胡虏不防秋:虽然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却未曾防备秋天的来临,象征着内外困境。
  7. 经纶未了埋黄土:未能实现的治国理想被埋没在土中,反映出失落感。
  8. 精爽还应属斗牛:清醒的头脑应当追求更大的理想与志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辉煌与现在的忧愁,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使用“黄土”作为未能实现理想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层次感。
  • 夸张:如“气吞胡虏”,表现出诗人豪情满怀的气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及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展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峨冠: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 白头:年老与沧桑,体现时间的流逝。
  • 东封草:象征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责任感。
  • 胡虏:外族的威胁,代表国家的危机。
  • 黄土: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埋没,暗含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虏”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外族?

    •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D. 元朝
  2. “心系汉廷长入梦”中的“梦”指什么?

    • A. 个人的理想
    • B. 国家未来的繁荣
    • C. 对故乡的思念
    • D. 对亡国的遗憾
  3. “经纶未了埋黄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失落与遗憾
    • C. 希望
    • D. 愤怒

答案

  1. A. 汉朝
  2. B. 国家未来的繁荣
  3. B. 失落与遗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的豪放与秦观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了对人生的洒脱态度,而后者则更多地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春望》:杜甫在战乱中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秦观的情感相似,但杜甫更加强调现实的困境与国破家亡的痛苦。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类书籍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