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公辟会蓬莱阁》
时间: 2024-09-19 21:20: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公辟会蓬莱阁
秦观 〔宋代〕
林声摵摵动秋风,共蹑丹梯上卧龙。
路隔西陵三两水,门临南镇一千峰。
湖吞碧落诗争发,塔涌青冥画几重。
非是登高能赋客,可怜猿鹤自相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中林间的声音,伴随着我们一起走上丹梯,直至卧龙的高处。路途隔着西陵有几条水流,而门口则面对着南镇的一千座山峰。湖水吞没了蓝天,使得诗歌争相涌现;塔楼直入青空,画作层层叠叠。并不是登高就能赋诗,令人心疼的是猿和鹤却能彼此相容。
注释:
- 摵摵:形容树木或林间的声音,像“沙沙”声。
- 丹梯:指红色的楼梯,象征着通向高处的路。
- 卧龙:指隐喻的高处,可能指某位高人或山峰。
- 西陵:地名,可能指西边的山或水域。
- 南镇:指南方的镇子,象征着地形的高低起伏。
- 碧落:指蓝天或天空。
- 青冥:指深远的天空,常与神秘和高远的意象相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风格清丽,情感细腻。他的词作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秦观对蓬莱阁的游览之际,表达了他在名胜古迹中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蓬莱阁作为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常常吸引文人墨客前来吟咏。诗中表现出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秦观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深思。开头的“林声摵摵动秋风”,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林间声音生命感,带来一种生动与自然的共鸣。诗中描绘的“丹梯”和“卧龙”不仅是地理的表述,更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在“路隔西陵三两水,门临南镇一千峰”中,诗人通过对比,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人世的渺小,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接下来的“湖吞碧落诗争发,塔涌青冥画几重”则将自然景象与诗歌创作紧密联系,表现了诗人对创作的渴望与灵感的追逐。
最后一句“非是登高能赋客,可怜猿鹤自相容”则引发思考:并非只有登高才能写出好诗,猿与鹤的和谐相处,反而使得自然更显生机,仿佛在提醒人们,诗意常常存在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美的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声摵摵动秋风:秋风中,林间的声音轻轻摇动,带有一种动感和自然的韵律。
- 共蹑丹梯上卧龙:我们共同走上红色的梯子,象征着向高处的攀登与追求。
- 路隔西陵三两水:路途隔着几条水流,表现了地理的阻隔与距离感。
- 门临南镇一千峰:门前就是南镇的千峰,壮丽的山景给人以震撼。
- 湖吞碧落诗争发:湖水吞没了蓝天,诗意在此争相涌现,表现了灵感的源泉。
- 塔涌青冥画几重:塔楼直入青空,画作层层叠叠,展示出艺术的丰富性。
- 非是登高能赋客:并不是只有登高才能写诗,强调了诗与心境的关系。
- 可怜猿鹤自相容:猿与鹤的和谐共处,反映出自然的和谐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诗歌的灵感与创作,引发联想。
- 拟人:赋予自然声音以生命,使其更具感情。
- 对仗:如“湖吞碧落,塔涌青冥”,展现了对称与和谐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秦观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强调,创作的灵感不仅来自于高处,更源于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意象分析:
- 林声: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动态。
- 丹梯:象征追求理想与目标。
- 湖水与山峰:象征广阔的自然与人类的渺小。
- 猿与鹤:象征自然中的和谐与共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林声摵摵”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鸟鸣
- B. 风声
- C. 树叶声
-
诗中提到的“丹梯”象征着什么?
- A. 旅行
- B. 追求理想
- C. 生活的艰辛
-
诗中“可怜猿鹤自相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高处的向往
-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夜泊牛津》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类追求的关系,但更加直接地表达了高远的理想与人生的哲思。
- 《夜泊牛津》则展现了孤独与思考的情感,对比秦观的和谐与自然共处,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秦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