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 之一
作者: 秦观 〔宋代〕
原文展示:
昔者曾中书,门户实难瞰。
笔劫如长淮,初源可觞滥。
经营终入海,欲语焉能暂。
斯人今则亡,悲歌风惨澹。
白话文翻译:
曾经担任中书的我,门第高贵,实在难以一窥。
我的笔墨如同长江水流,起初的源头虽可畅饮。
在这经营的岁月中终究归入大海,想要诉说却难以停留。
此人如今已去世,悲歌随风而起,凄凉而沉闷。
注释:
- 昔者:昔日,指过去的时光。
- 中书:指中书省,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机构。
- 门户:指家世或家庭背景。
- 笔劫:指笔墨,形容写作的艰辛和困扰。
- 长淮:长江的一部分,借指水流绵长。
- 觞滥:觞是酒杯,滥是泛滥,形容酒水丰盈。
- 经营:指经营生活或事业。
- 斯人:此人,指与自己有过交往的人。
- 亡:死去,失去。
典故解析:
“曾中书”提及的古代官职,显示了作者的身份背景;“笔劫如长淮”则运用了水流意象,表现了写作的艰难与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作品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常以“愁”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作者对往昔的回忆与对逝去之人的缅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秦观的这首诗通过描绘昔日的荣华与今日的失落,反映出深刻的悲伤与失落感。开头提到的“昔者曾中书”,暗示了他曾经的显赫地位,但随着“斯人今则亡”的揭示,昔日的荣耀已随时间流逝,令人感叹。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个人的失落感,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笔劫如长淮”,通过水流的比喻,表达了写作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漫长与不易。在最后,悲歌随风而起,意象凄凉,令人心碎。全诗情感真挚,形式简练而富有音乐感,极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者曾中书:回忆过去的辉煌成就。
- 门户实难瞰:指家庭背景高贵,难以接触的感觉。
- 笔劫如长淮:写作的艰难,如长江的水流般漫长。
- 初源可觞滥:初时的美好,丰盈可饮。
- 经营终入海:经过努力,最终归入广阔的大海。
- 欲语焉能暂:想要诉说却难以停留。
- 斯人今则亡:曾经的人,如今已去世。
- 悲歌风惨澹:悲伤的歌曲随风而起,凄凉而沉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笔劫比作长淮,形象化表达写作的艰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写作的艰辛。
- 海:象征着宽广的生命与事业,最终归宿。
- 悲歌:象征着对逝去的哀悼与对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书”指什么? A. 一种饮品
B. 古代官职
C. 一种乐器
答案: B -
“笔劫如长淮”中“长淮”象征什么? A. 幸福
B. 生命的漫长与艰辛
C. 财富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秦观与李清照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秦观更侧重于对过去地位的追忆,而李清照则更关注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