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明池上绿衣儿,燮理阴阳焉用之。建国立家真可怪,不栽梓漆与桐椅。
白话文翻译:
在金明池边,有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孩子,他懂得如何调和阴阳,但这种能力在这里有什么用呢?建立国家、成立家庭,真是奇怪,竟然不种植梓树、漆树和桐树。
注释:
- 金明池:古代皇家园林中的一个池塘,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 绿衣儿:指穿着绿色衣服的孩子,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纯洁或无辜的形象。
- 燮理阴阳:调和阴阳,指掌握自然规律或治理国家的能力。
- 焉用之:在这里有什么用。
- 建国立家:建立国家,成立家庭。
- 梓漆与桐椅:梓树、漆树和桐树,这些树木在古代常用于制作家具或建筑材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卒年不详),字公甫,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同情。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当时政治或社会现象的讽刺或批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到某种社会现象或政治行为后,感到不解和困惑,从而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在金明池边穿着绿衣的孩子,象征性地表达了对某种看似有能力却无处施展的情景的感慨。诗中的“燮理阴阳焉用之”一句,暗示了即使有调和阴阳的能力,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却显得无用武之地。后两句“建国立家真可怪,不栽梓漆与桐椅”则进一步讽刺了建立国家、成立家庭的行为,竟然忽视了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如不种植重要的经济树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金明池上绿衣儿”:通过描绘一个在金明池边的绿衣孩子,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场景。
- 第二句“燮理阴阳焉用之”:提出疑问,即使有调和阴阳的能力,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用呢?
- 第三句“建国立家真可怪”:表达了对建立国家、成立家庭行为的奇怪感。
- 第四句“不栽梓漆与桐椅”:进一步指出这种行为忽视了基本的经济和生活需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绿衣儿”比喻某种纯洁或无辜的形象。
- 讽刺:通过“建国立家真可怪”和“不栽梓漆与桐椅”讽刺了某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看似有能力却无处施展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揭示了某种不合理的社会行为。
意象分析:
- 金明池:象征皇家或权力中心。
- 绿衣儿:象征纯洁或无辜。
- 燮理阴阳:象征调和和治理能力。
- 梓漆与桐椅:象征基本的经济和生活需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绿衣儿”象征什么? A. 纯洁或无辜 B. 权力 C. 经济需求 D. 社会现象 答案:A
-
诗中的“燮理阴阳焉用之”表达了什么? A. 对能力的肯定 B. 对能力的疑问 C. 对能力的赞美 D. 对能力的忽视 答案:B
-
诗中的“建国立家真可怪”是对什么的讽刺? A. 建立国家 B. 成立家庭 C. 忽视经济需求 D. 社会现象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普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陈普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