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椹涧昼梦》

时间: 2025-01-17 10:10:32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

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

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

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
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
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
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白话文翻译:

谁说死后就没有知觉呢?每次出门后,便会梦见你。
难道是因为心中对你忧虑,似乎也能在梦中相送。
初看时并没有觉得和往常有什么不同,醒来后才开始感到悲伤。
人世间的变化无常,即使清魂已去,依旧在梦中相伴。

注释:

  • 死无知:指死后没有知觉。
  • 辄来梦:常常梦到。
  • 忧在途:忧虑在途中。
  • 相送:在梦中相送,表示思念。
  • :醒来。
  • 转面非:世事变化无常。
  • 清魂殁犹共:即使亡者的灵魂已去,仍然在梦中相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诗歌与散文。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细节入诗,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忧伤,表达了生死之际的情感纠葛。此时社会动荡,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椹涧昼梦》以梦境为载体,探讨了生死与思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开篇便以“谁谓死无知”引出主题,质疑死亡后是否真的无知觉,随即转入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通过“每出辄来梦”,展现了梦境作为一种跨越生死的情感连接,令人感受到生者与亡者之间的深厚情感。

诗的意象层次丰富,既有梦境的超现实,又有现实的悲痛。随着“初看不异昔”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及寤始悲痛”则突显了梦醒后的失落与哀伤。最后一句“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尽管亲人已去,清魂仍在梦中相伴,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哲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浓厚的思念与悲痛,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谓死无知:质疑死后是否真的没有知觉,引出对生死的思考。
  2. 每出辄来梦:每次出门后,总会梦见逝去的亲人,表达了对其的思念。
  3. 岂其忧在途:忧虑在路上,说明思念的原因。
  4. 似亦会相送:在梦中与逝者相送,表现了情感的延续。
  5. 初看不异昔:初醒时未觉有异,表示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6. 及寤始悲痛:醒来后才意识到悲痛,表达了梦与现实的反差。
  7. 人间转面非:世事变迁无常,强调人生的无常。
  8. 清魂殁犹共:即使亡者已去,魂魄仍在梦中相伴,体现了情感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生死之间的桥梁。
  • 拟人:让亡者的灵魂与生者相伴。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梦境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与生死哲学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情感的持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死之间的纽带,代表着思念与情感的延续。
  • 清魂:象征逝去的亲人,暗示着对其的怀念与追思。
  • 人间:代表现实世界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谓死无知”意指: A. 死亡后没有知觉
    B. 死后会有明悟
    C. 死亡是无意义的
    D. 死亡是解脱

  2. “每出辄来梦”中的“辄”是什么意思? A. 每次
    B. 常常
    C. 不久
    D. 偶尔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生死的无所谓
    B. 对逝者的思念与怀念
    C. 对生活的失望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现实困境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与浓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