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霜感》
时间: 2025-01-01 15:12: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昔时忧我寒,缝衣初线长。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举衣不忍著,举筹不下吭。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我的衣服上结了露珠,今天却结了霜。
我母亲的灵魂去了哪里?这膏火仿佛在熬煮我的心肠。
棺材隔着三寸的土,如同我身在万里之外的故乡。
我嚎啕痛哭,却无人听到我的声音,饮食也空置在身旁。
往日她总是担心我受寒,刚开始缝的衣服线还很长。
线长就会填得厚,要与风霜抵挡。
她又常常担心我饥饿,自己调羹尝味。
在这身心之间,不能有片刻的忘却。
我提起衣服不忍心穿上,筹码在口中也不愿意咽下。
心中一念百感生,真想问问苍天啊。
注释:
- 膏火: 指的是用来煮食的火,象征母亲为子女操劳的情感。
- 嚎呼: 激烈的哭喊,表达悲痛之情。
- 顾我寒: 指母亲担心儿子受寒。
- 羹臛: 指汤和菜,代表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雪窗,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高远。他的作品常透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新霜感》是梅尧臣在母亲去世后写的,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与哀痛。诗歌通过描写霜露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新霜感》是一首充满浓厚母爱和深切哀思的诗作。梅尧臣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季节更迭、时光流逝的氛围,露珠与霜的对比寓意着生与死、温暖与寒冷的转换,让人深感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则直白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在表达对母亲灵魂的思索中,流露出对母亲无微不至关怀的感激与怀念。诗人在此用“膏火”象征母亲为儿子所做的种种,展现了深厚的母子情。
随着诗的深入,作者愈加沉浸于哀痛中,透过“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的描写,彰显了生死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虽有近在咫尺的身体,却如同身在天涯,感受着无尽的孤独。
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既有对母亲的怀念,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成为了古诗中对亲情刻画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露水和霜象征季节的变化,暗示生命的脆弱。
-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体现出对母亲的思念,膏火代表母亲的关怀与温暖。
-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反映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表达孤独感。
-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显示内心的悲痛与失落,周围的一切显得无比苍白。
- 昔时忧我寒,缝衣初线长: 描述母亲往日的关心,体现母爱的伟大。
-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说明母亲对生活的细致准备,象征着深厚的母爱。
-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体现母亲的细心与操劳,为儿子着想。
-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表达对母亲记忆的珍视与不愿忘怀。
- 举衣不忍著,举筹不下吭: 表达失去后难以自处的悲伤。
-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对天的呼唤,表达心中无尽的感慨。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膏火”比喻母亲的关怀,同时“隔棺三寸地”用来强调生与死的距离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母爱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霜: 生命的脆弱与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膏火: 代表温暖与关怀,象征母亲的爱。
- 棺材: 代表死亡与失去,反映孤独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膏火”象征什么? A. 食物
B. 温暖的关怀
C. 火焰 -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孤独和思念
C. 忙碌
答案: 1.B;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哀痛,尤其是在国家动乱、家庭破碎的背景下,诗人与梅尧臣的情感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