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见不在久,见久未必亲。
无为岁月浅,岂不胶漆均。
犹嗟欲别日,事叠如排鳞。
安得独携酒,远送秋水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相见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见得多了,感情未必就亲密。岁月虽然短暂,却能够让人情感如胶似漆,互相依存。眼看离别的日子就要到了,事情如同鱼鳞般一层层叠起,让人感到伤感。作者希望能够独自携带美酒,送别友人至秋水边,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注释:
- 相见不在久:相见的时间不算长。
- 见久未必亲:见面时间长了,但感情未必亲密。
- 无为岁月浅:不因岁月短浅而无情。
- 岂不胶漆均:这岂不是像胶漆一样粘合。
- 犹嗟欲别日:仍然叹息着离别的日子。
- 事叠如排鳞:事情如同鱼鳞般层层叠起。
- 安得独携酒:怎么能独自携带酒呢?
- 远送秋水滨:远送友人至秋水之滨。
典故解析:
- “胶漆”:比喻情感深厚,形容关系紧密。
- “秋水”:常与离别、思念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惆怅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溪,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风格多样,常以咏物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与通判太博的离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送通判太博》是梅尧臣情感真切的表达,诗中透出一份浓浓的离愁别绪。开头两句通过对相见时间的思考,指出时间的长短与感情的亲疏并不成正比,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感慨岁月虽短,但真挚的情感却如同胶漆一般牢固。再往后,诗人用“鱼鳞”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前的复杂情感,仿佛每一个即将离开的瞬间都在叠加,带来更大的伤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酒作为送别的象征,表达了希望与友人共饮的愿望,想要在这离别时刻留下美好的回忆。整首诗情真意切,构建了一个细腻而感人的离别场景,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诗歌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见不在久”:友情的建立不在于相见的频繁。
- “见久未必亲”:即使常见也未必能亲密无间。
- “无为岁月浅”:岁月短暂并不意味着情感淡薄。
- “岂不胶漆均”:真挚的情感犹如胶漆般紧密。
- “犹嗟欲别日”:即将离别,心中充满感慨。
- “事叠如排鳞”:离别的事情如鱼鳞般重重叠叠,难以割舍。
- “安得独携酒”:怎么能只身携酒,与友人共饮呢?
- “远送秋水滨”:要将友人送至秋水之边,象征着离别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胶漆”与“鱼鳞”是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厚与离别的复杂。
- 对仗:诗中有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的惆怅。通过对相见与别离的深刻描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与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着深远与惆怅,暗示离别的伤感。
- 酒:象征着友情与欢聚,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胶漆”象征什么?
- A. 亲密的友谊
- B. 短暂的时间
- C. 离别的伤感
-
“事叠如排鳞”中的“鳞”指什么?
- A. 鱼的鳞片
- B. 繁多的事情
- C. 眼泪
-
诗人希望携带什么去送别友人?
- A. 酒
- B. 花
- C. 信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送别》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杜甫的《送别》同样表达了深厚的离别之情,但其背景和情感基调则有所不同,展现出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梅尧臣的诗则更加细腻,侧重于友情的珍视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
- 《梅尧臣诗集》:收录了梅尧臣的多部诗作,介绍其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