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陵云寺》

时间: 2025-01-19 18:14:47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

余今劫劫何所往,愧尔前人空自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陵云寺 苏洵 〔宋代〕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余今劫劫何所往,愧尔前人空自咍。

白话文翻译:

长江冲击着山峦,山峦仿佛要被摧毁,古老的佛像在山弯处对着水念咒,无数的船只从佛像前经过,人们仰望着山顶,徘徊不前。脚下是汹涌的波涛,背后是高耸的山峰。我以前经过这里去荆州,那时佛像上长满了苍苔。现在再次来到这里,景象已经大不相同,金光闪闪,祥光四射。沿着曲折的小径攀登到险峻之处,站在高处向下看,令人心惊胆战。蜀江渐渐消失在视线中,沫水奔腾,声如百雷。山川的变化,大禹的功力也已用尽,只有道者曾经对此表示哀悯。开凿山峦,疏浚水道,连接万里,荆蜀之间的交通如同长街一般。世人至今不敢轻慢,佛像上的蜕骨依然冷冷地未被埋葬。我现在四处奔波,不知何去何从,愧对前人,只能自嘲。

注释:

字词注释:

  • 触山山欲摧:形容长江水势浩大,冲击山峦,仿佛要将山摧毁。
  • 古佛咒水山之隈:古佛像在山弯处对着水念咒,可能是指佛像的神秘力量。
  • 千航万舸:形容船只众多。
  • 班班满面生苍苔:形容佛像因久远而长满了苍苔。
  • 金翠晃荡祥光开:形容佛像焕发出金光,祥光四射。
  • 蜀江迤逦渐不见:蜀江逐渐消失在视线中。
  • 沫水腾掉震百雷:沫水奔腾,声如百雷。
  • 琢山决水通万里:开凿山峦,疏浚水道,连接万里。
  • 坐上蜕骨冷不埋:佛像上的蜕骨依然冷冷地未被埋葬。

典故解析:

  • 山川变化禹力尽:引用大禹治水的典故,表示山川的变化已经超出了大禹的治理能力。
  • 独有道者尝闵哀:道者对山川的变化表示哀悯,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慈悲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诗作亦有特色,风格古朴,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游历陵云寺时所作,通过对长江、山峦、古佛像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诗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景象的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长江、山峦、古佛像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敬畏之情。诗中,“长江触山山欲摧”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长江的浩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古佛咒水山之隈”则引入了宗教元素,增添了神秘色彩。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景象的对比,诗人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古朴,展现了苏洵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江触山山欲摧:长江水势浩大,冲击山峦,仿佛要将山摧毁。
  2. 古佛咒水山之隈:古佛像在山弯处对着水念咒,可能是指佛像的神秘力量。
  3. 千航万舸膝前过:无数的船只从佛像前经过,形容船只众多。
  4. 仰视绝顶皆徘徊:人们仰望着山顶,徘徊不前,形容山势险峻。
  5. 足踏重涛怒汹涌:脚下是汹涌的波涛,形容水势浩大。
  6. 背负乔岳高崔嵬:背后是高耸的山峰,形容山势雄伟。
  7. 予昔过此下荆渚:我以前经过这里去荆州,描述过去的经历。
  8. 班班满面生苍苔:那时佛像上长满了苍苔,形容佛像因久远而显得古老。
  9. 今来重到非旧观:现在再次来到这里,景象已经大不相同。
  10. 金翠晃荡祥光开:金光闪闪,祥光四射,形容佛像焕发出光芒。
  11. 萦回一径上险绝:沿着曲折的小径攀登到险峻之处。
  12. 却立下视惊心骸:站在高处向下看,令人心惊胆战。
  13. 蜀江迤逦渐不见:蜀江逐渐消失在视线中。
  14. 沫水腾掉震百雷:沫水奔腾,声如百雷。
  15. 山川变化禹力尽:山川的变化,大禹的功力也已用尽。
  16. 独有道者尝闵哀:只有道者曾经对此表示哀悯。
  17. 琢山决水通万里:开凿山峦,疏浚水道,连接万里。
  18. 奔走荆蜀如长街:荆蜀之间的交通如同长街一般。
  19. 世人至今不敢嫚:世人至今不敢轻慢。
  20. 坐上蜕骨冷不埋:佛像上的蜕骨依然冷冷地未被埋葬。
  21. 余今劫劫何所往:我现在四处奔波,不知何去何从。
  22. 愧尔前人空自咍:愧对前人,只能自嘲。

修辞手法:

  • 夸张:如“长江触山山欲摧”,夸张地描绘了长江的浩荡。
  • 对比: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景象的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 拟人:如“古佛咒水山之隈”,将古佛像拟人化,赋予其神秘力量。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长江、山峦、古佛像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景象的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浩荡和力量。
  • 山峦:象征着雄伟和险峻。
  • 古佛像:象征着宗教和神秘。
  • 金翠晃荡祥光开: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蜀江迤逦渐不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沫水腾掉震百雷: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江触山山欲摧”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2. 诗中“古佛咒水山之隈”一句中的“咒水”指的是什么? A. 佛像在水中念咒 B. 佛像对着水念咒 C. 水中有咒语 D. 佛像被水咒
  3. 诗中“金翠晃荡祥光开”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佛像古老 B. 佛像焕发光芒 C. 山峦雄伟 D. 长江浩荡
  4. 诗中“余今劫劫何所往”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佛教的尊重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 对前人的敬仰

答案:

  1. B. 夸张
  2. B. 佛像对着水念咒
  3. B. 佛像焕发光芒
  4.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洵的《游陵云寺》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但《游陵云寺》更多地融入了宗教元素。
  • 苏洵的《游陵云寺》与杜甫的《望岳》: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但《游陵云寺》更多地关注宗教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诗集》:收录了苏洵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八大家文集》:收录了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文学作品,可以对比阅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苏洵及其时代的文学背景和社会环境。

相关诗句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下一句是什么

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上一句是什么

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下一句是什么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上一句是什么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下一句是什么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上一句是什么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下一句是什么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上一句是什么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下一句是什么

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上一句是什么

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下一句是什么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上一句是什么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下一句是什么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上一句是什么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下一句是什么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上一句是什么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下一句是什么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上一句是什么

长江触山山欲摧,下一句是什么

古佛咒水山之隈,上一句是什么

古佛咒水山之隈,下一句是什么

千航万舸膝前过,上一句是什么

千航万舸膝前过,下一句是什么

仰视绝顶皆徘徊。上一句是什么

仰视绝顶皆徘徊。下一句是什么

足踏重涛怒汹涌,上一句是什么

足踏重涛怒汹涌,下一句是什么

背负乔岳高崔嵬。上一句是什么

背负乔岳高崔嵬。下一句是什么

予昔过此下荆渚,上一句是什么

予昔过此下荆渚,下一句是什么

班班满面生苍苔。上一句是什么

班班满面生苍苔。下一句是什么

今来重到非旧观,上一句是什么

今来重到非旧观,下一句是什么

金翠晃荡祥光开。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