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山鹿》

时间: 2025-01-19 18:16:19

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

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都山鹿 苏洵 〔宋代〕 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 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客人还未到达,如何能见到?昨夜有几声鹿鸣,高亢得似乎穿透了云层。这应该是仙君的老仆人,当时他招待客人的心意依然勤恳。

注释:

  • 仙都山:指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 僮仆:仆人。
  • 掌客:招待客人。

典故解析:

  • 仙君:指仙人,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 老僮仆:指仙人的老仆人,这里用以形容鹿的神秘和古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诗作不多,但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仙都山听到鹿鸣的情景,通过鹿鸣的神秘和高亢,联想到仙君的老仆人,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古老传说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仙都山鹿的鸣声,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中的“昨夜数声高出云”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鹿鸣的高亢,仿佛能穿透云层,直达天际。这种声音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加深了诗歌的神秘感。后两句通过联想,将鹿鸣与仙君的老仆人联系起来,暗示了鹿的神秘身份和古老传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仙气和古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客来未到何从见”,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客人还未到达,如何能见到仙都山的鹿。
  • 第二句“昨夜数声高出云”,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鹿鸣的声音,即使客人未到,也能感受到鹿的存在。
  • 第三句“应是仙君老僮仆”,通过联想,将鹿鸣与仙君的老仆人联系起来,赋予了鹿以神秘的身份。
  • 第四句“当时掌客意犹勤”,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想,暗示了鹿的古老和勤恳。

修辞手法:

  • 夸张:“昨夜数声高出云”中的“高出云”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鹿鸣的高亢和神秘。
  • 联想:通过将鹿鸣与仙君的老仆人联系起来,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古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古老传说的怀念。通过描绘仙都山鹿的鸣声,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古老传说的敬仰。

意象分析:

  • 鹿鸣:作为诗中的重要意象,鹿鸣象征着神秘和古老,通过其高亢的声音,传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仙都山”指的是什么? A. 现实中的山 B. 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2. 诗中的“昨夜数声高出云”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3. 诗中的“应是仙君老僮仆”暗示了什么? A. 鹿的普通身份 B. 鹿的神秘身份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展现了作者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古老传说的敬仰。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赤壁赋》相比,苏洵的《仙都山鹿》更加简洁,通过鹿鸣的声音,直接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 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苏洵的诗更加注重现实与传说的结合,通过鹿鸣的神秘,传达了对古老传说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诗集》:收录了苏洵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苏洵及其作品的详细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