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怀二首·渔竿消日酒》

时间: 2025-01-04 06:26:13

渔竿消日酒消愁,一醉忘情万事休。

却恨韩彭兴汉室,功成不向五湖游。

花满西园月满池,笙歌摇曳画船移。

如今暗与心相约,不动征旗动酒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竿消日酒消愁,一醉忘情万事休。
却恨韩彭兴汉室,功成不向五湖游。
花满西园月满池,笙歌摇曳画船移。
如今暗与心相约,不动征旗动酒旗。

白话文翻译:

钓竿在夕阳下,酒杯中尽是愁苦,
一醉方休,忘却一切情绪烦恼。
可却怨恨韩彭二人兴起汉室,
他们功成名就,却不愿游览五湖四海。
西园花开满地,池中月影摇曳,
笙歌声中,画船轻移。
如今我心中暗自约定,
不再举起征战的旗帜,而是举起酒杯。

注释:

字词注释:

  • 消日:指日落时分,象征时间的流逝。
  • 消愁:消除忧愁。
  • 韩彭:指韩信和彭越,二人是汉朝的重要将领。
  • 兴汉室:指建立汉朝的功绩。
  • 五湖:指广阔的水域,象征游历的自由与乐趣。
  • 笙歌摇曳:笙和歌声交织,形容欢快的氛围。
  •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只,象征富贵与休闲。

典故解析:

  • 韩信与彭越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们帮助刘邦建立汉朝,诗中表达了对他们功成名就却不知享乐的惋惜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骈(约730年-约795年),字景仁,号云溪,唐代诗人,擅长律诗,尤其以五律和七律见长。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景色,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正值其仕途的低谷期,心中充满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当下生活的逃避与沉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竿、酒、花、月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借酒消愁的场景,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逃避。诗人用“渔竿”与“酒”作为意象,隐喻了他渴望宁静生活的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对历史人物韩信与彭越的功成名就表示惋惜,认为他们未能像他一样,享受生活的乐趣,而是致力于兴汉大业。这里不仅折射出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也引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我约定,选择不再追求功名,而是沉醉于与心灵的契约和酒的欢乐。这种情感的转变,既有无奈的悲哀,又有对生活另一种理解的洒脱。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屈折与豁达的双重性,诗人在对现实的不满中,寻求内心的慰藉,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邃与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渔竿消日酒消愁:渔竿在黄昏中,酒也随着时间消去,象征时间流逝和愁苦的消解。
  2. 一醉忘情万事休:醉酒后忘却一切烦恼,表明对现实的逃避。
  3. 却恨韩彭兴汉室:对历史人物的功成名就的惋惜,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4. 功成不向五湖游:虽然取得了成功,却未能享受生活的自由。
  5. 花满西园月满池: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6. 笙歌摇曳画船移:欢乐的音乐伴随轻盈的船只,象征富足的生活。
  7. 如今暗与心相约:内心的约定,与自我和解。
  8. 不动征旗动酒旗:放弃征战,选择享乐,表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消日”与“消愁”,“功成”与“向五湖游”,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酒”比作忘却烦恼的良药,表现了情感的复杂性。
  • 意象:通过花、月、笙歌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视觉与听觉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英雄的反思与自我心灵的解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最终选择了与心灵的宁静相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竿:象征闲适与静谧。
  • :代表逃避与放纵。
  • :美好与生机的象征。
  • :宁静与思考的象征。
  • 笙歌:欢快与享乐的象征。
  • 画船:富贵与休闲的象征。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深刻的情感底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渔竿消日酒消愁中的“消日”指的是什么? A. 渔竿的消失
    B. 夕阳的落下
    C. 酒的消耗
    D. 愁苦的消解

  2. 诗中提到的“韩彭”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韩信和彭越
    B. 韩愈和彭端淑
    C. 韩宗和彭泽
    D. 韩世忠和彭士量

  3. “不动征旗动酒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战争的向往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享乐的追求
    D. 对功名的执着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高骈《写怀二首·渔竿消日酒》李白《将进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酒的热爱与逃避现实的心态,但高骈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情壮志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汉字源流与古诗解读》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