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席箕风起雁声秋,
陇水边沙满目愁。
三会五更欲吹尽,
不知凡白几人头。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席箕风起,传来了雁叫声,
陇水边的沙滩上,尽是满目的愁苦。
三次在五更时分想要把这些愁苦吹尽,
却不知有多少人已经头白了。
注释:
- 席箕风:席箕形的风,形容风势的强劲。
- 雁声:指大雁的叫声,通常与秋天的到来有关。
- 陇水:陇水是古地名,指具体的水流或地方,常用以表达环境的情境。
- 三会五更:三次在五更,指的是夜晚的时间,五更是指夜间最后一个时段。
- 凡白几人头:意指有多少人已经白了头,表达了时光流逝和人们的愁苦。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白头”常常用来象征老去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流逝与时间无情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骈,字君彦,唐代诗人,生于约公元710年,卒于约公元765年。高骈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盛世,但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却常常充满忧愁。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边城听角·席箕风起雁》是高骈的一首写景抒情的佳作。诗的开头用“席箕风起雁声秋”一句,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席箕风的吹拂和雁声的鸣叫形成了强烈的季节感,瞬间将读者带入了秋日的意境中。接着“陇水边沙满目愁”一句,诗人将个人的愁绪与自然景象结合,显示出外界环境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仿佛自然也在为人的愁苦而感动。
第三联“三会五更欲吹尽”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渴望解脱,然而在这渴望中,诗人意识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不知凡白几人头”一句,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无奈与悲伤,更折射出对社会众生的关怀。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萧瑟而又充满生命感的场景,情感深邃而富有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席箕风起雁声秋:秋风吹起,雁声响起,描绘出秋天的气息。
- 陇水边沙满目愁:在陇水边的沙滩上,满目愁苦,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忧伤。
- 三会五更欲吹尽:在五更时分,三次想要将愁苦吹散,暗示诗人对解脱的渴望。
- 不知凡白几人头:却不知有多少人已经白了头,感慨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席箕风”形象化风的形态,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上下联的结构工整,如“雁声秋”和“满目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愁苦的深刻感受,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成熟与凋零,暗示生命的衰退。
- 雁声:代表着孤独与思乡,联系着离别的情感。
- 水与沙: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世的无常,水流逝去,沙子堆积,映衬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席箕风”是指什么?
- A. 秋风
- B. 春风
- C. 夏风
- D. 冬风
-
“不知凡白几人头”中的“白”指的是:
- A. 白色
- B. 年龄的增长
- C. 头发的颜色
- D. 心情的失落
答案:
- A. 秋风
- C. 头发的颜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夕》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高骈的《边城听角》与杜甫的《秋夕》:两首诗均描写秋天的景色,但高骈更侧重于内心的愁苦,而杜甫则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骈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