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叙怀》

时间: 2025-01-04 06:23:17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征叙怀
作者: 高骈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将领出征的情景。诗中表达了将领的忠诚与报恩之心。他带领兵士跨越千里,经过海门,心中怀着对君主的感激。归来的时间只等到战火平息,他不想让征战的衣服上沾满泪痕。

注释:

  •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指征途漫长。
  • 驱兵:指带领士兵出征。
  • 海门:指通海的地方,象征出征的起点。
  • 君恩:指对君主的恩惠和感激。
  • 烽烟:指战火,烽火连天,象征战争。
  • 征衣:指征战的衣服,象征战斗的痕迹。
  • 泪痕:指眼泪留下的痕迹,象征悲伤和牺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骈,字仁裕,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以七言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生活和战斗场景,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国家繁荣,但边境时有战事,诗人常常因战事而感怀,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眷恋。

诗歌鉴赏:

《南征叙怀》通过对出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君恩的感激和对和平的期待。诗的开头“万里驱兵过海门”以壮阔的场景展示出征的艰难和宏伟。接下来的“此生今日报君恩”则直白地表露出诗人对君主的忠诚,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义精神。

“回期直待烽烟静”显示出诗人的理智与耐心,他不急于回归,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宁,愿意耐心等待。最后一句“不遣征衣有泪痕”则更深刻地反映出将军在征途上的艰辛与牺牲,泪痕不仅是对战斗的悲伤,也是对生离死别的感慨,令人动容。

整首诗在意象上使用了“烽烟”与“泪痕”的对比,前者象征战争的残酷,后者则表现了人性的柔软与情感的深邃。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展示了诗人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里驱兵过海门”:描述将领带领士兵征战的壮阔场景,强调出征的艰辛和距离。
    • “此生今日报君恩”: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感激之情,表明出征的动机。
    • “回期直待烽烟静”:展示将领的耐心与理智,愿意为了和平而等待。
    • “不遣征衣有泪痕”:流露出对战斗的哀伤,表达对生命的珍惜。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尤其首句与尾句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比喻:将“泪痕”比作战斗的痕迹,突显战乱带来的情感创伤。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士人对君主的忠诚与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海门”:象征出征的起点,代表着勇敢与冒险。
  • “烽烟”: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动荡,预示着不安与牺牲。
  • “泪痕”:代表悲伤与牺牲,表达了士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故土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里驱兵”中的“驱兵”指的是什么?
    A. 驱赶牛马
    B. 带领士兵出征
    C. 驱走敌人
    D. 训练士兵

  2. “烽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平静
    B. 战争
    C. 家乡
    D. 旅途

  3. 诗人在等什么时机归来?
    A. 朋友的邀请
    B. 战火平息
    C. 家人的召唤
    D. 个人的荣誉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生活与壮丽景色。
  • 李白《夜泊牛肝山》: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高骈的《南征叙怀》与王昌龄的《出塞》在描写战争与离别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高骈更注重忠诚与报恩的主题,而王昌龄则着重表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高骈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