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辞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01:13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白话文翻译:

在玉册上记录的鸳鸯名,依然残留着警车的声音。
忽然告别了千年的祝愿,空虚地占卜着五年的征途。
随羽卫的悲哀而送别,山陵指引着归处。
歌唱着归来的圣子,世间的孝道在于持盈保泰。

注释:

  • 玉册:指皇帝的册封文书,象征天子的权威。
  • 鸿名:鸳鸯的名字,这里比喻美好的祝愿。
  • 警跸声:警车的声音,指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声。
  • 千岁祝:长寿的祝愿,指对皇帝的祝福。
  • 羽卫:皇帝的侍卫,负责护卫。
  • 山陵:指皇帝的陵墓,象征着去世后的归宿。
  • 圣子:指皇帝,意为受到尊崇的子嗣。
  • 持盈:即保持圆满,形容对国家和社会的治安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散文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振兴国家,经济和文化成就卓著。王安石的诗歌多以政治、历史、社会为题材,风格严谨、深刻。

创作背景:

《英宗皇帝挽辞二首》创作于英宗皇帝去世之际,王安石以此诗表达对皇帝的追念和哀悼。诗中通过对皇帝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去世的悲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治国理政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哀悼的口吻,深切表达了对英宗皇帝去世的悲痛和对其政绩的追忆。诗的开头通过“玉册上鸿名”引出皇帝的身份,暗示出皇帝生前的伟大与荣耀。接着“犹残警跸声”,则通过反衬表现出皇帝去世后留下的空虚与不安。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既有对皇帝生前的抒发,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尤其是“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一句,描绘了皇帝去世时,侍卫们的悲痛和山陵的归属,展现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最后一句“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则总结了对皇帝的追念,同时也提示后人应对国家有更深的责任感与孝道。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是对逝去的皇帝的悼念,更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寄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册上鸿名:用帝王的册封记录来引入,象征权威与荣耀。
  2. 犹残警跸声:提醒人们皇帝生前的威仪与庄重。
  3. 忽辞千岁祝:突然失去长久的祝愿,表现出对死亡的震惊。
  4. 虚卜五年征: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暗示国家前景的未知。
  5. 羽卫悲哀送:侍卫们为皇帝送行,表达忠诚与悲痛。
  6. 山陵指顾成:暗示皇帝的归宿,象征着死亡的不可避免。
  7. 讴歌归圣子:对皇帝的颂扬,表现对其政治成就的尊重。
  8. 世孝在持盈:强调后人对国家的责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册”比喻皇帝的权力,赋予其神圣感。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 拟人:通过“羽卫悲哀”表达生者的情感,增强了悲痛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抒发对英宗皇帝的哀悼与追忆,同时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与期待。通过对历史的缅怀,提醒后人不忘责任与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册:象征权力与尊贵。
  • 警跸声:象征威严与庄重。
  • 羽卫:象征忠诚与守护。
  • 山陵:象征归宿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册”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知识

  2. “羽卫悲哀送”中的“羽卫”是指? A. 皇帝的护卫
    B. 文人
    C. 平民

  3. 该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B. 对皇帝的追忆与哀悼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名篇,表现了对国家与人民深切的关怀。
  • 《登高》:杜甫的诗作,同样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1. 王安石的《英宗皇帝挽辞》与李白的《庐山谣》,前者侧重于对王朝的哀悼,后者则是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2. 王安石的风格严谨,注重政治和历史,而李白则偏向于自由奔放的个性,反映两者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倾向。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