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报宁长老》

时间: 2025-01-06 11:22:23

白下亭东鸣一牛,山林陂巷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报宁长老
白下亭东鸣一牛,
山林陂巷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
曾悟布毛谁比丘。

白话文翻译:

在白下亭东边,有一头牛在鸣叫,
山林和小巷在这个高秋的季节里格外清幽。
新营里的枣树和棫树,我作为檀越(即信士),
曾经悟出布毛的道理,谁能和我比拟呢?

注释:

  • 白下亭:白下亭是诗人所处地点的名称,位于长安附近。
  • 鸣一牛:牛的鸣叫,象征着农田的生机。
  • 山林陂巷:山林、小土坡和小巷,描绘自然景观的宁静。
  • 新营枣棫:新营指新开辟的地方,枣棫是指一种树木,象征着丰收。
  • 檀越:指信士或皈依佛教的人。
  • 布毛:隐喻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 比丘:佛教中的僧侣,这里可能暗示对比修行者的自省。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檀越”和“比丘”的使用,诗人暗示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思考,从而表现出其内心的修行与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穷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变法”著称,主张通过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某一阶段,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感悟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思考。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示报宁长老》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作。开篇以“白下亭东鸣一牛”引入,生动地描绘了白下亭附近的宁静秋景,牛鸣声响起,仿佛唤醒了山林的沉寂,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接着,通过“山林陂巷净高秋”,展现出一种空灵的自然景象,山林和小巷在高秋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清澈和干净,似乎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在这幅自然画卷中,诗人自我定位为“檀越”,他在新营中的枣棫树下思考,表现出一种信士的智慧和豁达。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谁比丘”,不仅表现了对修行的思考,还传达出一种自我反省的情感,似乎在问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修行之道。全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白下亭东鸣一牛”:描绘了牛的叫声,给人以生机的感觉。
    2. “山林陂巷净高秋”:描述了秋天的清新,暗示着诗人的内心平和。
    3. “新营枣棫我檀越”:自我认同与信仰的结合,体现出诗人的身份认同。
    4. “曾悟布毛谁比丘”:反思自我修行的深度,展现出诗人对佛教的理解。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鸣一牛”和“净高秋”,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描绘成一种心境,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境界,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力量和农村的朴实。
  • 山林:代表自然的宁静,反映心灵的安宁。
  • 枣棫:象征丰收与希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檀越:代表信仰和内心的修行。
  • 比丘:暗示对修行者的自我反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下亭东鸣一牛”中“鸣”的意思是: A. 吼叫
    B. 吱吱叫
    C. 哭泣
    D. 吼叫

  2. “新营枣棫我檀越”中的“檀越”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信士
    C. 高僧
    D. 僧侣

  3. 诗中表现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王安石的《示报宁长老》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杜甫则更多强调社会动荡对个人心灵的影响。两首诗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选》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