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喜罢和籴》

时间: 2025-01-06 11:08:29

到处相思虎政苛,设官本意果如何。

民今不足将谁足,籴本名和岂是和。

一例冉求增聚斂,几人阳子拙催科。

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戊午喜罢和籴》 ——姚勉 〔宋代〕

到处相思虎政苛,设官本意果如何。
民今不足将谁足,籴本名和岂是和。
一例冉求增聚斂,几人阳子拙催科。
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

白话文翻译:

到处都在思念那些苛刻的官府政策,他们设立官职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如今百姓日渐困苦,又能依靠谁呢?而“和籴”这个名词,怎么能真称得上“和”呢?
官府一味地追求增收聚敛,几个人能聪明地应对繁重的赋税呢?
前几日投递弹劾的奏章归来,最终那些贤良的声音却没有得到重视。

注释:

字词注释:

  • 相思:思念、想念。
  • 虎政:指苛刻的政令,常用“虎”来比喻严厉。
  • 设官:设立官职。
  • :指粮食的收购、买卖。
  • 阳子:阳光的子孙,指聪明的人。
  • 投劾:上奏弹劾,指对官员的不满和控诉。

典故解析:

  • “和籴”:在古代,籴指的是粮食的交易,这里隐含着对当时粮食政策的批判,暗指官府的粮食政策并没有真正利于民生。
  • “贤声却不磨”: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下,贤良之士的声音难以被重视,体现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擅长诗文,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感慨为主。其诗风清新,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深刻的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代,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的失望和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诗中对官府政策的批判,揭示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戊午喜罢和籴》是一首充满政治关怀与民生忧虑的诗作,姚勉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敏锐观察。诗的开头便提出了对苛刻政策的质疑,反映出百姓的困境与对政权的不满。通过“设官本意果如何”这一句,诗人不仅揭示了官员设立职务的动机,也暗示了制度的复杂与腐败。接着,诗人提到“籴本名和岂是和”,以粮食政策为例,表现出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与表面上的和谐之间的巨大反差。最后提到“贤声却不磨”,则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失望,表现出对贤良之士声音被压制的惋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与对民生的关怀,展现出姚勉作为一位诗人的良知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到处相思虎政苛:到处都在怀念那些严酷的政治。
  • 设官本意果如何:设立官职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 民今不足将谁足:如今百姓生活贫困,能够依靠谁呢?
  • 籴本名和岂是和:粮食的交易本应和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一例冉求增聚斂:官府一味追求增加收税。
  • 几人阳子拙催科:有几个人能聪明应对繁重的赋税呢?
  • 昨来投劾归欤者:前几日那些投递弹劾文书的人。
  • 到底贤声却不磨:最终那些贤良的声音却没有被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苛政比作“虎”,形象地表达其残酷。
  • 对仗:如“设官本意果如何”与“民今不足将谁足”形成对照。
  • 反问:多处使用反问句,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与对百姓困境的深切关怀,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良知的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苛刻的政令,反映出社会的严酷。
  • :代表百姓,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
  • 和籴:粮食政策,象征社会经济问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戊午喜罢和籴》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 B. 姚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籴”主要指什么?

    • A. 买卖粮食
    • B. 设立官职
    • C. 农田耕种
    • D. 赋税征收
  3. “贤声却不磨”中的“贤声”是指什么?

    • A. 贤良之士的声音
    • B. 诗人的声音
    • C. 官员的声音
    • D. 百姓的声音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与民生苦难的深切关怀,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思考与情感,与姚勉的集体关怀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姚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