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06 13:40:01

春待去。

帘外连天飞絮。

老大心情慵纵步。

草迷池上路。

春去不知何处。

欲问谁能分付。

但有清阴遮院宇。

晚莺和暮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待去。帘外连天飞絮。老大心情慵纵步。草迷池上路。春去不知何处。欲问谁能分付。但有清阴遮院宇。晚莺和暮雨。

白话文翻译:

春天即将离去,窗帘外面,飞舞的柳絮与天空相连。年纪渐长,心情懒散,随意闲逛。池塘上的小路被草覆盖,春天去向何方,我却不知。想问谁能将这心情诉说,但只有院子里清幽的阴影遮挡着。黄昏时,黄莺在雨中鸣叫。

注释:

  • 帘外:窗帘之外。
  • 飞絮:飘荡的柳絮,象征春天的温柔。
  • 老大:指年纪较大,感到疲惫和无力。
  • 慵纵步:心情懒散,随意地走动。
  • 草迷池上路:草长得茂盛,遮住了池塘边的小路。
  • 清阴:清幽的阴影,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晚莺和暮雨:在黄昏时分,黄莺的鸣叫与细雨交织在一起。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可以联系到古代许多文人对春天短暂的哀叹,如“春宵一刻值千金”的诗句,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词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事,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抒情的特点。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春天即将离去之际,诗人对此感到惆怅,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谒金门》以春天的离去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开头的“春待去”直接点出主题,表明春天即将结束,给人以一种紧迫感。接着“帘外连天飞絮”,描绘了春天的柔美与飘逸,柳絮随风飘舞,营造出了一种轻盈的氛围。然而,随着“老大心情慵纵步”的出现,诗人内心的懒散与无力感显露无遗,这种心态与春天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刺眼。

“草迷池上路”则深化了这种惆怅,池边的小路被草覆盖,象征着诗人对春天的追忆已经模糊。接下来的“欲问谁能分付”,更是体现了诗人无处诉说的孤独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结尾的“但有清阴遮院宇,晚莺和暮雨”则用清幽的景象来安慰诗人的心灵,黄莺的鸣叫和细雨的交织,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最后余韵,给人以宁静的思考空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流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待去:春天快要过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2. 帘外连天飞絮:窗帘外面,柳絮在空中飞舞,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老大心情慵纵步:年纪渐长,心情懒散,表现出一种疲惫和无力。
  4. 草迷池上路:池塘边的小路被草遮住,暗示春天的消逝和记忆的模糊。
  5. 春去不知何处:春天去向何方,表达对春天离去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6. 欲问谁能分付:想要询问谁能倾诉自己的心情,反映孤独感。
  7. 但有清阴遮院宇:院子里只有清幽的阴影,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8. 晚莺和暮雨:黄昏时分,黄莺的歌声与细雨交织,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晚莺和暮雨”,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晚莺和暮雨”中的黄莺似乎在诉说情感。
  • 比喻:如“草迷池上路”,用草来隐喻春天的消逝。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短暂生命的感慨和对流逝时光的无奈。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2. 飞絮:代表着春天的轻盈与柔软。
  3. 清阴:象征着宁静和内心的沉思。
  4. 晚莺:黄昏时的黄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待去”是什么意思?

    • A. 春天即将来临
    • B. 春天即将结束
    • C. 春天已经过去
    • D. 春天在继续
  2. “草迷池上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怀念
    • B. 对夏天的期待
    • C. 对秋天的沉思
    • D. 对冬天的厌恶
  3. 诗中的“晚莺和暮雨”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恐惧
    • D. 高兴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作,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流逝。
  •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谒金门》都涉及春天主题,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春夜的景色与情感,而《谒金门》则更加注重春天的离去与内心的感慨。两者都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但情感的表达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曹勋诗词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