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题》

时间: 2024-12-29 20:47:32

行艺当年帝所闻,声名久矣动簪绅。

文场秉笔渊源厚,诗席谈经业履醇。

白发忽惊蒿里暮,青衫难问箬溪春。

两京模范垂芳远,多少生徒泪满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艺当年帝所闻,声名久矣动簪绅。
文场秉笔渊源厚,诗席谈经业履醇。
白发忽惊蒿里暮,青衫难问箬溪春。
两京模范垂芳远,多少生徒泪满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文艺事业的感慨与怀念。年轻时的才华曾被皇帝所赞赏,声名显赫,吸引了文人雅士的关注。如今文坛上,自己仍然努力执笔创作,积累深厚的学识,但年岁已高,白发悄然增多,感叹时光飞逝,难以再去青衫岁月中的箬溪寻春。两京(指北京和南京)的模范风范已经远播,然而多少学子在怀念之中泪流满面,感叹人生的无奈与失落。

注释:

  • 行艺:指从事艺术活动。
  • 簪绅:指文人雅士,佩戴簪子和绅士装束的人。
  • 文场:文人聚会的场所,指文坛。
  • 白发:年老的象征。
  • 蒿里:指野外,象征着人生的孤独与寂寞。
  • 青衫:年轻时的形象,指书生。
  • 箬溪:可能指诗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 两京:指当时的都城,象征着文化的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旸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多关注人生哲理,展现人事变迁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作者年老之际,回忆起年轻时的光辉岁月,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当年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生和文艺事业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恬淡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年岁渐长后的感慨与反思。开头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现出作者的成就与失落。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生无常的主题。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意象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年轻时光的怀念。白发与青衫的对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逝去,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时光感。最后两句则提到两京的模范,暗示着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同时也流露出对后辈的关切与无奈,体现了诗人对教育与传承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时代的反思,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艺当年帝所闻:回忆起年轻时的才华被帝王所知,表现出曾经的辉煌。
    • 声名久矣动簪绅:如今的声名依然吸引文人雅士,体现出作者的影响力。
    • 文场秉笔渊源厚:在文坛上,作者仍然在努力创作,积累学识。
    • 诗席谈经业履醇:在文学交流中,作者与人讨论学问,体现出其渊博的学识。
    • 白发忽惊蒿里暮:年纪大了,白发渐生,感慨时光的流逝。
    • 青衫难问箬溪春:无法再回到年轻时的青衫岁月,感叹青春已逝。
    • 两京模范垂芳远:两京的模范流传远方,象征着文化的力量。
    • 多少生徒泪满巾:许多学子因感慨而流泪,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感伤。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年轻时的光辉与老年的沧桑。
    • 意象丰富,如“白发”、“青衫”、“蒿里”等,体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 使用排比与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无奈、对文艺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以及对后辈的期望与担忧,深刻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着衰老和时间的无情。
  • 青衫:代表年轻时的理想与朝气。
  • 蒿里:象征着孤独与人生的低谷。
  • 箬溪:理想化的青春记忆,向往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白发”是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衰老
    • C. 富贵
  2. “两京模范垂芳远”中的“两京”指的是哪两个城市?

    • A. 北京和南京
    • B. 洛阳和长安
    • C. 杭州和苏州
  3. 诗中“青衫”主要代表什么?

    • A. 年轻时的理想
    • B. 贫穷
    • C. 威严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唐代诗人杜甫《登高》相比,陈旸的《缺题》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对时间流逝的直接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沉重负担。两者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陈旸生平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