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

时间: 2025-01-16 22:22:08

邑下羹不和,幕中往调护。

纷争非士则,各使捐细故。

颇忆郗参车,能令公喜怒。

应知鞅掌车,历尽崔嵬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邑下羹不和,幕中往调护。
纷争非士则,各使捐细故。
颇忆郗参车,能令公喜怒。
应知鞅掌车,历尽崔嵬路。

白话文翻译:

在城邑下的羹汤不和谐,幕中人们在不断调解。
纷争若不是士人,都会让小事被抛弃。
我颇记得郗参的车,能够让公卿喜怒随之而变。
想必鞅能掌控车驾,经历过崔嵬的艰难之路。

注释:

  • :城邑、城市。
  • :汤、肉汤。
  • :指的是官府或军营的帐篷,这里代指调解的人。
  • :指有学识、有地位的人。
  • 捐细故:指抛弃小事。
  • 郗参:古代名士,擅长调和人心。
  • :指的是掌控车驾的人,可能是指历史上的名将。
  • 崔嵬:形容路途艰难或崎岖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派的代表之一,因其诗歌中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在官场生活中的某个时期,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他通过羹汤不和的比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调和,展现出一种对理想治国理政的向往。

诗歌鉴赏:

《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是一首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诗歌,诗人以羹汤不和开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纷乱与不和谐。诗中提到的“幕中往调护”,不仅仅是对具体场景的描绘,更是对当时官员职责的概括,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稳定的渴望。

诗人提及的“郗参车”和“鞅掌车”,则是对历史人物的引述,这些人物都在各自的时代中以调和众人情绪、掌控局面而闻名。通过这样的比喻,黄庭坚不仅仅是在追溯历史,更是在思考如何在当下的纷争中找到解决之道。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透出一种忧虑与思考,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结合,构建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邑下羹不和:暗指社会的纷争和不和谐。
  2. 幕中往调护:描绘调解纷争的人在努力解决问题的情景。
  3. 纷争非士则:强调社会的治乱与士人道德修养息息相关。
  4. 各使捐细故:社会小事被忽视,反映人们的冷漠态度。
  5. 颇忆郗参车:引出历史人物郗参,暗示其调解能力。
  6. 能令公喜怒:说明郗参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7. 应知鞅掌车:提到鞅,指出掌控局势的重要性。
  8. 历尽崔嵬路:强调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达到成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羹汤比作社会关系。
  • 对仗:如“羹不和”与“调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述,反映了对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治国之道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否。
  • :象征掌控与领导能力。
  • 崔嵬路:象征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郗参”是指什么?

    • A. 历史人物
    • B. 厨师
    • C. 农民
    • D. 将军
  2. 诗中“幕中往调护”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斗争
    • B. 和解
    • C. 随意
    • D. 逃避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自然景色
    • B. 社会纷争与和谐
    • C. 爱情
    • D. 个人情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苏轼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前者更加注重历史典故的运用,后者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黄庭坚的诗歌在理性思考上更为深入,而苏轼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