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斲石自何许,枕之怀赤城。
空庐复蕙帐,旦暮白云生。
白话文翻译:
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让我在赤城之下安枕而眠。
空荡荡的房子里又挂着蕙草的帐帘,早晚之间白云在天边升起。
注释:
- 斲石:斲,砍伐、雕刻的意思;石,石头。意思是指雕刻的石头。
- 何许:哪里,何处。
- 怀:怀抱、安放在心中。
- 赤城:赤城山,位于浙江省,风景秀丽。
- 空庐:空荡荡的房子。
- 蕙帐:蕙草做的帐子,象征清雅。
- 旦暮:早晨和傍晚。
- 白云生:指白云在天空中升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熙,号孤山,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和隐士。他崇尚自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淡雅。林逋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尤其以其《山园小梅》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于天台山期间,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正值宋代,文人雅士追求清丽的山水田园生活,这种精神在林逋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诗歌鉴赏:
《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是一首表现林逋高洁情操与隐逸生活的诗作。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开头“斲石自何许”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石头的来源不仅是对物质的追问,更象征着诗人对生活本源的思考。而“枕之怀赤城”则将这种思考引向了内心的宁静,赤城不仅是地理的名称,更是精神的寄托,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归宿。
第二联“空庐复蕙帐”,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空荡荡的房子和蕙草做的帐子,既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描述。蕙草的清香和白云的悠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展现了林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斲石自何许:这句提出了一个疑问,诗人想要询问这块石头的来源,带有哲学思考的意味。
- 枕之怀赤城:诗人将这块石头作为枕头,显现出他对赤城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 空庐复蕙帐: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空庐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孤独,而蕙帐则体现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 旦暮白云生:描绘了早晚变化的天空,白云的升起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作枕头,象征着诗人的安宁与寄托。
- 对仗:如“空庐复蕙帐”,形成了优美的音韵效果,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白云、蕙帐、赤城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展现了高洁的精神追求与哲理思考。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雅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斲石:象征着自然的原始与真实。
- 赤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归属与宁静。
- 空庐: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内心的宁静。
- 蕙帐:象征着高雅的生活品味和对清新自然的向往。
- 白云: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赤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浙江
- C. 四川
- D. 云南
-
诗中“空庐复蕙帐”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
- A. 热闹的城市
- B. 清幽的自然
- C. 繁华的商铺
- D. 古老的寺庙
-
林逋的诗歌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A. 豪放激昂
- B. 清新淡雅
- C. 恢弘大气
- D. 细腻阴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林逋《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 vs 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林逋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