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巾子峰头乌臼树,微霜未落已先红。
凭阑高看复低看,半在石池波影中。
白话文翻译:
巾子峰顶上的乌臼树,虽然微霜还未落下,却已开始变红。
倚着栏杆高处仰望又低头观看,树影的一半映在石池的水波之中。
注释:
- 巾子峰:指山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
- 乌臼树:一种树木,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树,具有象征意义。
- 微霜:指初秋时节,天气渐冷,霜降未至。
- 凭阑:指倚靠栏杆。
- 石池:石头做的池塘,可能是作者所处的环境。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微霜”与“秋日”结合,反映了自然变化的哲理,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熙,号孤舟,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他以清雅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擅长描写山水与田园景色。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反映出他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秋天美景的热爱。
诗歌鉴赏:
《水亭秋日偶书》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色的诗,诗中通过乌臼树的红叶和清晨微霜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在季节更替中的变化。诗人将视角从高处俯瞰到低处观察,体现了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通过“巾子峰头”与“石池波影”的对比,诗人不仅表现了山水之美,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相互交融,景色不仅在眼前,更在心中。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秋天的感伤,也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巾子峰头乌臼树:描绘了山顶的乌臼树,树木的生长情况与地理位置的结合,暗示环境的静谧。
- 微霜未落已先红:强调了秋天的来临,尽管霜还未降临,但树叶已经开始变色,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凭阑高看复低看:高处俯瞰与低处观望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周围景色的关注与深思。
- 半在石池波影中:水面反射出的影像,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意境,暗示了自然与人心的映照。
-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二句的“未落”与“已先”形成对仗,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巾子峰”“乌臼树”“石池”,构建出一个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诗人的观察细致。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意象分析:
- 巾子峰:象征高远,代表着追求与理想。
- 乌臼树: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 石池:象征静谧与内心的反思,水面如镜,映照出诗人心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树种是什么?
- A. 柳树
- B. 乌臼树
- C. 桃树
- 诗人是如何观察周围环境的?
- A. 只高看
- B. 只低看
- C. 高看与低看结合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天
- B. 秋天
- C. 冬天
- 诗中提到的树种是什么?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林逋: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杜甫的诗更具沉重感,而林逋的诗则体现了淡泊与宁静的心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