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四弟以道横轴画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黄叶满青山,枯蒲静寒水。
凫雁下坡塍,牛羊散墟里。
担穫暮来归,儿迎妇窥篱。
虎头无骨相,田野有馀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青山上满是黄叶,寒冷的水面上枯萎的芦苇静静地伫立。野鸭和雁群在坡地上低飞,牛羊则散落在村落里。黄昏时分,农人背着收获的担子归来,孩子们迎接母亲,窥视篱笆外的情景。诗的最后一句提到“虎头无骨相”,给人一种田野间留有余思的感觉。
注释:
- 凫雁:凫是指野鸭,雁是指大雁,皆为水鸟。
- 坡塍:坡地和田埂。
- 担穫:担着收获的农人。
- 窥篱:指孩子们从篱笆外偷看,表现出一种好奇与期待。
- 虎头无骨相:可能是比喻形象,意指某种形态或状况的奇特与幽默。
- 田野有馀思:田野间留有思绪与回味,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1125),字允和,号梦阮,宋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景色,歌颂农民生活,反映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较为繁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农村景象,表达对农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秋天农村的景象,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首联“黄叶满青山,枯蒲静寒水”通过色彩的对比,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宁静,给人一种清冷却又安详的感觉。接着,诗人描写了野鸭和雁群在坡地上低飞的情景,牛羊悠闲地散落在村落里,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担穫暮来归,儿迎妇窥篱”生动地描绘了黄昏时分,农人归家,孩子们迎接母亲的温馨画面。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家庭的温暖,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然而,最后一句“虎头无骨相,田野有馀思”则引发了更深的思考,仿佛在提醒人们在宁静的生活背后,也有着历史的沉重与思考的余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流露出对自然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宁静致远的美好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叶满青山:秋天的叶子变黄,覆盖在青山之上,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秋色画卷。
- 枯蒲静寒水:枯萎的芦苇在寒冷的水面上静静地立着,增强了秋日的寂寥感。
- 凫雁下坡塍:水鸟在坡地上飞翔,展现了自然的生动。
- 牛羊散墟里:牛羊在村庄里游荡,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 担穫暮来归:农人在黄昏背着收获回家,画面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
- 儿迎妇窥篱:孩子们迎接母亲的归来,表现了家庭的温暖。
- 虎头无骨相: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特有的状态,可能是对某种事物的幽默表达。
- 田野有馀思:田野之间留有深思和情感,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头无骨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某种状态。
- 对仗:如“担穫暮来归,儿迎妇窥篱”,构建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通过“儿迎妇”赋予孩子以行动,增添了生活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思考,体现了宁静、和谐与人情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叶:象征秋天的来临,暗示生命的变化与轮回。
- 寒水:代表宁静与孤寂,反映出了时间的流逝。
- 凫雁: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生机。
- 牛羊:代表着丰收与农村的生活气息。
- 篱笆:象征家庭与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担穫”指的是什么?
- A. 担着粮食
- B. 担着水
- C. 担着孩子
- D. 担着工具
-
诗中的“儿迎妇窥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孩子对父亲的期待
- B. 孩子对母亲的喜悦
- C. 孩子对外界的好奇
- D. 孩子对生活的失落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
- 《山中杂诗》:表现了山水田园的意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这两首诗与晁补之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略有不同,值得深入比较与研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