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湖望月 浩浩湖之源,迤逦衡山下。 有月来中天,明珠千斛泻。 澂澈一尘无,并辉清不夜。 嗟彼泉下人,逝莫挽逸驾。 惟有不死心,清光遍华夏。
白话文翻译:
广阔的湖水源,蜿蜒在衡山脚下。 月亮升至中天,如同千万颗明珠倾泻而下。 湖水清澈无尘,月光与星辉共同照亮了这无夜的清辉。 叹息那些已逝去的人,他们的遗风难以挽留。 只有那不灭的心志,如同清光一样遍布华夏大地。
注释:
- 浩浩:形容水势浩大。
- 迤逦:曲折连绵。
- 衡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
- 中天:天空的中央。
- 明珠千斛泻:比喻月光如明珠般璀璨。
- 澂澈:清澈透明。
- 一尘无:形容极其清澈,无一丝杂质。
- 并辉:共同照耀。
- 清不夜:形容夜晚明亮如白昼。
- 泉下人:指已故的人。
- 逸驾:指逝去的人的遗风或影响。
- 不死心:不灭的志向或精神。
- 清光遍华夏: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文化影响广泛。
诗词背景: 作者张栻是宋代著名文人,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在荆湖(今湖南地区)望月的景象,通过对月光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精神和不灭志向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水和月光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夜景。诗中“明珠千斛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璀璨,而“澂澈一尘无”则进一步强调了湖水的清澈。后两句通过对逝去人物的哀思,引出了对不灭精神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 首句“浩浩湖之源,迤逦衡山下”描绘了湖水的广阔和衡山的连绵,为全诗设定了宏大的背景。
- “有月来中天,明珠千斛泻”通过比喻,将月光比作明珠,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璀璨。
- “澂澈一尘无,并辉清不夜”进一步强调了湖水的清澈和月光的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明亮的夜晚氛围。
- “嗟彼泉下人,逝莫挽逸驾”表达了对逝去人物的哀思,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 “惟有不死心,清光遍华夏”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不灭精神的赞美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珠千斛泻”将月光比作明珠,形象生动。
- 拟人:如“并辉清不夜”中的“并辉”赋予了月光和星辉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仗:如“浩浩湖之源,迤逦衡山下”中的“浩浩”与“迤逦”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湖水和月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对逝去人物的哀思,引出了对不灭精神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着清澈和纯净。
- 月光: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衡山:象征着坚韧和不屈。
- 明珠:象征着珍贵和璀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珠千斛泻”比喻的是什么? A. 湖水 B. 月光 C. 星光 D. 山影
- “澂澈一尘无”形容的是什么? A. 湖水 B. 月光 C. 星光 D. 山影
- 诗中提到的“衡山”位于哪个省? A. 湖南省 B. 湖北省 C. 江西省 D. 广东省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荆湖望月》与苏轼的《赤壁赋》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月光和湖水的赞美,而苏轼的赋则更侧重于对历史和战争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