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生之环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8 03:01:55

无凭一棹随风去。

先不问、向何许。

了了沧波波上雨。

岸边凄草,船边夕照,仿佛曾经遇。

认来认去真无据,一盏浊醪自权举。

不辨人天谁是主。

桥头燕外,系舟还是,别时那株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凭一棹随风去。先不问向何许。
了了沧波波上雨。岸边凄草,船边夕照,仿佛曾经遇。
认来认去真无据,一盏浊醪自权举。
不辨人天谁是主。桥头燕外,系舟还是,别时那株树。


白话文翻译:

没有凭借,只是一只小船随风而去。先不问它的去向。
朦胧的雨水洒落在波涛上。岸边的凄凉草丛,船边的夕阳,似乎曾经相遇过。
反复辨认来辨认去,真是没有根据,一盏浑浊的酒自我端起。
分不清人世间谁是主宰。桥头燕子飞出,系船的地方,是否还是那棵离别时的树。


注释:

  1. 无凭: 没有根据、没有凭据。
  2. 一棹: 一只小船的划桨。
  3. 沧波: 指大海或波涛的广阔。
  4. 浊醪: 指浑浊的酒。
  5. 系舟: 系住船只。
  6. 株树: 一棵树,常指特定的树。

典故解析:

  • “系舟还是,别时那株树”中的“株树”可能暗指分别时的某种情感寄托,常见于古诗词中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深厚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过往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在某个时刻对生活流转、时间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卢青山的《青玉案 生之环三首 其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种随风而逝的孤独感。诗的开篇“无凭一棹随风去”,传达出一种无依无靠的漂泊感,仿佛在暗示生活的无常与不确定。接下来的“了了沧波波上雨”,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迷茫与失落。诗中细腻的意象,如“岸边凄草,船边夕照”,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绪的纷乱。

在“认来认去真无据”的句子中,诗人表达了对过往记忆的追寻与怀疑,似乎在质疑记忆的真实性与价值。接下来的“一盏浊醪自权举”,则是通过饮酒来寻求内心的安慰与释怀,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最后的“桥头燕外,系舟还是,别时那株树”则回归到离别的主题,桥头的燕子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那株树则成为记忆的象征,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与感慨。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凭一棹随风去: 诗人以小船象征人生,表达随风而去的无奈。
  2. 先不问向何许: 暗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3. 了了沧波波上雨: 使用雨水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朦胧的愁绪。
  4. 岸边凄草,船边夕照: 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
  5. 认来认去真无据: 表达对往事的反复思索与怀疑。
  6. 一盏浊醪自权举: 借饮酒寻求内心慰藉。
  7. 不辨人天谁是主: 对生活的无奈与迷茫,分不清谁主沉浮。
  8. 桥头燕外,系舟还是,别时那株树: 通过燕子和树的意象,表达对离别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无凭一棹”比喻人生的漂泊。
  • 拟人: “燕外”使燕子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 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过往的追忆,表达出一种孤独、迷茫与无奈的情感,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小船: 象征人生的漂泊与无依。
  2. 沧波: 代表生活的波折与变化。
  3. 夕照: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4. 浊醪: 代表内心的苦涩与追求的安慰。
  5. 桥头燕: 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凭一棹”意指什么? a) 一只小船
    b) 生活的漂泊
    c) 天空的云彩
    d) 无法回忆的往事

  2. “认来认去真无据”中的“无据”指的是什么?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记忆的怀疑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d) 对自然的感悟

  3. 诗中提到的“系舟还是,别时那株树”象征什么? a) 对离别的思念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友情的怀念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长干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侧重于友情与壮志,而卢青山的作品更加强调内心孤独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1. 《现代诗词鉴赏》
  2. 《古典诗词理解与赏析》
  3. 《卢青山诗集》

以上内容为《青玉案 生之环三首 其三》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