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4-09-19 20:48:37

横塘夕午风微起。

弄杨柳、丝丝翠。

月色避人帘押坠。

楼东人醉,楼西人睡,楼下空江水。

一声怨语惊遥递。

有鸿影、横山背。

不分传来双锦字。

昨宵枕上,今宵帆底,深浅量愁味。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青玉案

作者: 姚燮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横塘夕午风微起。
弄杨柳丝丝翠。
月色避人帘押坠。
楼东人醉,楼西人睡,
楼下空江水。
一声怨语惊遥递。
有鸿影横山背。
不分传来双锦字。
昨宵枕上,今宵帆底,
深浅量愁味。


白话文翻译:

在横塘的黄昏时分,微风轻轻吹起,
杨柳的丝条轻轻摇曳,显得翠绿如烟。
月光躲避着人影从帘子上滑落。
楼东的那个人醉了,楼西的那个人睡了,
楼下的江水静静流淌,没有一丝波澜。
一声怨语在空中传递,惊起了远方的回响。
有鸿雁影子在山的背后飞过。
那传来的双锦字,不知是谁的情意。
昨夜在枕边思念,今夜在帆下徘徊,
心中的愁苦深浅难以量度。


注释:

字词注释:

  • 横塘:指横塘河,可能是作者所处的环境。
  • :这里指轻轻摇动。
  • 锦字:指美好的情书或双锦字,象征爱情。
  • 怨语:表达对离别或情感的怨恨。

典故解析:

  • 鸿影:鸿雁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离别与思念,飞过山背象征着远方的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字景升,号乃得,清代诗人,生于1719年,卒于1805年,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而婉约。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人生感悟,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青玉案》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爱情离别的感慨。时代背景下,文人常常面临着政治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矛盾,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愁苦。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蕴含着对人事的深刻思考。开篇以“横塘夕午风微起”引入,勾勒出一个安静而和谐的黄昏,微风轻拂,杨柳轻摇,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这种宁静逐渐被情感的波澜所取代。“楼东人醉,楼西人睡,楼下空江水”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似乎在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怨语”二字极具情感张力,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无奈的离愁。接下来的“鸿影横山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象征着思念与离别的主题。而最后几句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夜晚的思念与隔日的帆影交织,深浅的愁苦难以言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值得深入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横塘夕午风微起:描绘了一个傍晚,微风轻轻吹起,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弄杨柳丝丝翠:杨柳的摇曳与翠绿,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3. 月色避人帘押坠:月光躲避人影,给人一种神秘与孤独的感觉。
  4. 楼东人醉,楼西人睡:对比两种状态,突显出环境的安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5. 楼下空江水:无波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空虚。
  6. 一声怨语惊遥递:怨恨的言语在空中传递,暗示着情感的波动。
  7. 有鸿影横山背:鸿雁的影子象征着思念,飞过山背,暗示着远方的牵挂。
  8. 不分传来双锦字:美好的情书传递,暗示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
  9. 昨宵枕上,今宵帆底:昨夜的思念与今夜的孤独交织,表现出深刻的情感。
  10. 深浅量愁味:愁苦的情感难以用深浅来衡量,表现出复杂的内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鸿影比作思念,构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月色避人,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楼东人醉,楼西人睡”,形成了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孤独与离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柔美与生机。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空虚。
  • 鸿影:象征离别与思念。
  • 月色:象征孤独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横塘夕午风微起”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宁静的黄昏
    B. 烈日炎炎
    C. 暴风骤雨

  2. “楼东人醉,楼西人睡”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状态? A. 热闹
    B. 孤独
    C. 欢愉

  3. “鸿影”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离别与思念
    C. 自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思念与离愁的主题。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月与人的思考,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青玉案》与《如梦令》
    • 《青玉案》以自然景色引入情感,而《如梦令》则直接表达思念。
    • 两者在形式上都运用了细腻的描绘,但情感的深度与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姚燮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