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之来,怅何晚。
山重复,路幽远。
神之去,飘莫追。
德未报,民之思,
永万祀兮。
白话文翻译:
神明的降临,怎么会如此迟缓。
山川重叠,道路遥远幽深。
神明的离去,无法再去追寻。
未能回报的恩德,人民心中思念,
将永远流传于后世。
注释:
- 神之来,怅何晚:指神明的到来让人感到惆怅,感叹其到来太晚。
- 山重复,路幽远:描绘了山峦重叠,路途遥远的景象,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遥远。
- 神之去,飘莫追:神明已经离去,无法追赶,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机会的无奈。
- 德未报,民之思:未能回报神明的恩德,百姓心中永远怀念。
- 永万祀兮:指对神明的祭祀将永续,流传万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也有婉约细腻。他在政治上曾遭受挫折,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太白词》创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神明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面临着个人的失意与国家的动荡,诗中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太白词》展现了苏轼对神明与人世的深刻思索。诗的开头通过对神明降临的惆怅感叹,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落。接着,诗人描绘了重叠的山川与幽远的道路,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人生旅途的象征,暗示着人生的艰难与曲折。对于神明的离去,诗人感到无奈,无法追寻,这种情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
最后,诗人提到未能回报的恩德和人民的思念,表现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永万祀兮”的句子更是强调了对神明的永恒怀念,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显示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力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之来,怅何晚:表达了对神明降临的期待与失落。
- 山重复,路幽远:描绘了复杂的自然景象,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
- 神之去,飘莫追:反映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无奈。
- 德未报,民之思:表达了对未能报恩的愧疚与对人民的关怀。
- 永万祀兮:强调对神明的永恒怀念与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川的重叠与道路的幽远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的复杂与艰辛。
- 拟人:将神明的来去赋予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神明的敬仰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苏轼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历史、对时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象征着理想、信仰与人们的向往。
- 山:代表着人生的艰难与曲折。
- 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选择。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太白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
诗中“山重复,路幽远”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人生的艰难
C) 对神明的思念
D) 对历史的反思 -
“德未报,民之思”中“德”指什么? A) 对神明的感恩
B) 对人民的责任
C) 自己的成就
D) 过往的遗憾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苏轼的《太白词》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李白更显豪放,而苏轼则更显深沉。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