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琴)
作者: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
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
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心神宁静,意念清晰。万物的声音都静止了,天地之间变得宁静。
手指轻轻拨动冰冷的琴弦,虽未发声,但乐曲的意境已然传达。
悲伤的风与流水,表达了千古以来的孤寂情感。
归去时我无眠,整夜的余音在耳畔萦绕。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闲意定:心情宁静,思想稳固。
- 万籁:指所有的声音。
- 天地静:形容环境非常安静。
- 玉指:形容纤细优雅的手指。
- 冰弦:形容琴弦的清冷。
- 宫商:指乐曲的音调。
- 悲风流水:指悲伤的风和流水,寓意孤独。
- 无眠:无法入睡。
- 余音:余留的音响。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悲风流水”常用于表达感伤和思念的情绪,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面对政治流亡的无奈,他通过琴声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琴)》是苏轼在琴声中感悟人生的一首佳作。开篇“神闲意定”,以宁静的心态应对喧嚣,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万籁收声天地静”,不仅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也寄托了诗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玉指冰弦”描绘了诗人弹琴的优雅姿态,手指轻触琴弦,虽然未发声,但“意已传”则表达了情感的传递,乐曲虽未响起,却已在心中回荡,反映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敏感。接下来的“悲风流水”,则转向对自然的感悟,悲伤的风和流淌的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千古情感的思考。
最后一句“归去无眠”,凝聚了整首诗的情感,余音绕梁,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整首诗以琴为媒介,融合了自然与情感,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闲意定: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 万籁收声天地静:描写安静的环境,增强诗的气氛。
- 玉指冰弦:赋予琴音一种美丽的形象。
- 未动宫商意已传:虽未发音,情感已然流露。
- 悲风流水:用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
- 写出寥寥千古意:通过音乐表达了永恒的孤独感。
- 归去无眠:强调了对过去的思索与情感的缠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与情感相联系。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如“悲风流水”,形成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琴声传达出孤独与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现了诗人超然的心境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象征着艺术和情感的表达。
- 风:常用来表达情感的流动和变幻。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使用什么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A. 笛子
- B. 琴
- C. 鼓
- D. 笙
-
诗中提到的“悲风流水”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美
- B. 孤独感
- C. 欢乐
- D. 战斗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将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琴)》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二者均通过音乐与自然表达情感,但苏轼的作品更为沉静与深思,而李清照则更显忧伤与怀旧。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和情感的侧重点不同,体现了各自的个性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