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咏柳》

时间: 2025-01-04 13:13:00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咏柳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白话文翻译

江南的腊月已经结束,早梅花在这个时候绽放,仿佛将新春的气息和垂柳传递给人们。那柳枝细长的身姿,宛如风流人物,骨子里更是清雅秀丽。在永丰坊的那一边,整日无人,谁能看到阳光下金丝柳随风摇曳?每当飞絮飘落的时候,心情便如断肠,绿叶成荫,却没有一件事情能让人不感到消瘦。难道是东风把你送来了,便吹散了眉间那一点春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腊尽:指腊月(农历十二月)结束。
  • 早梅:指早春开放的梅花,象征春天的来临。
  • 细腰肢:形容柳树枝条细长柔软。
  • 金丝:指阳光照射下柳枝的金色光辉。
  • 飞絮:指柳絮,春天时柳树的种子随风飘散。

典故解析

  • 春愁:古代文人常用春天的景色表达对离别和思念的愁苦心情。
  • 东风:常象征春天和温暖,寓意生机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苏轼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常寄情于自然,以柳树和春天的景象抒发个人的愁绪与思考。

诗歌鉴赏

《洞仙歌·咏柳》是一首充满春意和情感的词作,苏轼以柳为媒介,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人生的感悟。诗的一开始,描绘了江南地区春天的气息,腊尽梅花的意象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柳树作为春天的象征,细长的腰肢让人联想到风流的美人,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永丰坊”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和对生命的感悟。在静谧的环境中,柳丝随风轻舞,似乎在问询世间的情感与变化。飞絮飘落,正如人们在春天里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念,诗人通过这样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诗中提到东风,既是春天的代名词,也暗示着人际关系的变动。东风的到来,虽带来春天的气息,却也可能吹散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情感。这种矛盾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加深邃,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南腊尽:指时节已至春天,特指江南温暖的气候。
  • 早梅花开后:梅花是春天的象征,早梅的开放预示着新春的来临。
  • 分付新春与垂柳:春天的气息与柳树相结合,形成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柳树的细长枝条,如同优雅的女子,充满风情。
  •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柳树不仅外形优美,内在气质也显得高雅。
  •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描绘了一个宁静孤寂的环境。
  • 谁见金丝弄晴昼:在阳光下,柳树的金丝般的光辉让人心醉。
  • 断肠是飞絮时:柳絮飘落时,心中不免生出伤感。
  • 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绿叶成荫,却让人感到无事消瘦,隐喻人生的无奈。
  •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东风是否带来了你,我的思念?
  •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春天的愁绪能否因东风的到来而消散?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树比作风流人物,形象生动。
  • 拟人:柳树被赋予了风流和优雅的特质。
  • 对仗:如“飞絮时”和“成阴”,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柳树的描写,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复杂,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过往情感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春天与生机。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2.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中的“细腰肢”指的是什么?

    • A. 梅花
    • B. 柳树
    • C. 菊花
  3. 诗中提到的“金丝”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光辉
    • B. 柳树的枝条
    • C. 飞絮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洞仙歌·咏柳》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但苏轼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更加豪放与奔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体现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