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打麦蓬蓬响莫田。儿童拾穟笑争先。市头米价新来减,一醉瓷瓯五六钱。
白话文翻译:
在莫田上,麦子被打得蓬蓬作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捡拾麦穗,笑声不断。市场上的米价最近有所下降,花五六钱就能买一瓷瓯的酒,痛快地醉一场。
注释:
- 打麦:指用工具击打麦穗,使麦粒脱落。
- 蓬蓬:形容声音的连续和响亮。
- 莫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穟:同“穗”,指麦穗。
- 市头:市场。
- 瓷瓯:瓷制的酒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生卒年不详),字子翚,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农村生活,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这首诗描绘了农村丰收的景象和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丰收的季节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打麦的场景和市场的繁荣,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稳定的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农村丰收的喜悦和市场的繁荣。首句“打麦蓬蓬响莫田”以声音入手,形象地描绘了麦田中忙碌的景象,蓬蓬的响声传达了劳动的节奏和丰收的喜悦。次句“儿童拾穟笑争先”则通过儿童的活泼形象,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和生活气息。后两句“市头米价新来减,一醉瓷瓯五六钱”直接反映了市场的繁荣和物价的稳定,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享受。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农村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打麦蓬蓬响莫田”:这句诗通过声音的描绘,展现了麦田中打麦的繁忙景象,蓬蓬的响声传达了劳动的节奏和丰收的喜悦。
- “儿童拾穟笑争先”:这句诗通过儿童的活泼形象,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和生活气息,儿童争先恐后地捡拾麦穗,笑声不断,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欢乐和纯真。
- “市头米价新来减”:这句诗直接反映了市场的繁荣和物价的稳定,米价的下降意味着生活成本的降低,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 “一醉瓷瓯五六钱”: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花五六钱就能买一瓷瓯的酒,痛快地醉一场,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儿童的活泼形象,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和生活气息。
- 对仗:诗中的“打麦蓬蓬响莫田”和“儿童拾穟笑争先”形成了声音和动作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农村丰收和市场繁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意象分析:
- 打麦蓬蓬响:通过声音的描绘,展现了麦田中打麦的繁忙景象,蓬蓬的响声传达了劳动的节奏和丰收的喜悦。
- 儿童拾穟笑争先:通过儿童的活泼形象,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和生活气息,儿童争先恐后地捡拾麦穗,笑声不断,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欢乐和纯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打麦蓬蓬响莫田”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市场繁荣 B. 农村丰收 C. 城市生活 D. 战争场面
- “儿童拾穟笑争先”中的“穟”指的是什么? A. 麦粒 B. 麦穗 C. 稻谷 D. 玉米
- 诗中提到的“市头米价新来减”反映了什么? A. 物价上涨 B. 物价稳定 C. 物价下降 D. 物价波动
- “一醉瓷瓯五六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忧愁 B. 满足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1. B 2. B 3. C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乡村四月》(翁卷):这首诗同样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与刘子翚的诗作有相似的主题和风格。
- 《秋日田园杂兴》(范成大):这首诗通过对秋日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的丰收和欢乐,与刘子翚的诗作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乡村四月》(翁卷)与《莫田》(刘子翚):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但翁卷的诗更多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刘子翚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市场的繁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这本书对宋代诗歌进行了精选和注释,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诗歌史》(张毅):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作品,是了解宋诗的全面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