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试贤良晚归》

时间: 2025-01-04 12:03:44

槐柳依依禁御长,初寒人意自凄凉。

凤城斜日留残照,玉阙浮云结夜霜。

老负渔竿贪国宠,病须樽洒送年光。

归来归带西风冷,衣袖犹沾玉案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政殿试贤良晚归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槐柳依依禁御长,
初寒人意自凄凉。
凤城斜日留残照,
玉阙浮云结夜霜。
老负渔竿贪国宠,
病须樽洒送年光。
归来归带西风冷,
衣袖犹沾玉案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归时的感受。槐树和柳树依依,禁苑中显得格外寂寞,初冬的寒意让人心里倍感凄凉。朝霞西沉,凤城的斜阳留下了残余的光辉,玉阙上浮云似乎结成了夜霜。年纪渐长的我,虽然有渔竿的梦想,却无意间贪恋国君的恩宠;身患疾病的我,仍需借酒浇愁来送走这一年的光阴。归来时,西风凛冽,衣袖上依然沾染着玉案上的香气。

注释:

  • 槐柳:槐树与柳树,常用作描写古典园林的意象。
  • 禁御:指宫廷禁苑,象征着权力和孤独。
  • 凤城:指古都,常用凤鸟象征吉祥和权力。
  • 玉阙:指皇宫,阙为高台建筑。
  • 渔竿:象征隐逸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樽洒:指用酒杯洒酒,表示送别和庆祝。
  • 西风冷:代表晚秋寒凉,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 玉案香:指香气扑鼻的玉案,暗示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主张文以载道,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晚年,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权力与名利的思考,反映了他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

在《崇政殿试贤良晚归》中,欧阳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归的情景,展现了他对岁月流逝和个人处境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槐柳依依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初寒的季节让人感到心中的凄凉。接着,凤城的斜阳和玉阙的浮云,为诗中暗含的孤独感增添了层次。欧阳修通过老负渔竿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年长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无奈,同时也显露出对国君恩宠的贪恋与依赖。最后,归来的冷风与衣袖上的香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传达出归来的孤寂与寒冷,也暗示着对过往繁华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时间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诗的意象交错,情感层层递进,令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无情与人事变迁的悲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槐柳依依禁御长:描绘禁苑中的槐树和柳树,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气氛。
    2. 初寒人意自凄凉:初冬的寒意让人心中感到凄凉。
    3. 凤城斜日留残照:凤城的夕阳洒下残余的光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4. 玉阙浮云结夜霜:夜色降临,浮云似乎带来一层霜冻的凉意。
    5. 老负渔竿贪国宠:年长的我心中依旧有渔竿的梦想,却又贪恋国君的宠爱。
    6. 病须樽洒送年光:生病的我,借酒浇愁来送别又一年的光阴。
    7. 归来归带西风冷:归来的路上,西风冷冽,令人感到孤寂。
    8. 衣袖犹沾玉案香:归来时,衣袖上依然残留着香气,象征着高贵的生活情趣。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槐柳依依”与“初寒人意”形成了对比。
    • 比喻:将“渔竿”比喻成理想与隐逸生活的象征。
    • 拟人:西风被赋予了冷的特性,使人感受到寒意。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权力、时间流逝的感悟,表现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槐柳:象征哀愁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凤城:代表权力与地位,同时也暗示着繁华的消逝。
  • 渔竿:隐喻理想与追求,反映诗人心中的向往。
  • 西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孤寂。
  • 玉案香:代表着高雅与生活的追求,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欧阳修
    • D) 白居易
  2. “槐柳依依”中的“依依”是指什么?

    • A) 依偎
    • B) 离别
    • C) 依赖
    • D) 依旧
  3.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着什么?

    • A) 温暖的春风
    • B) 时光流逝与孤寂
    • C) 夏日的炎热
    • D) 秋天的丰收

答案

  1. C) 欧阳修
  2. A) 依偎
  3. B) 时光流逝与孤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登高》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
  • 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出对生命的热情与豪情,与欧阳修的感伤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欧阳修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