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赋云溪)》
时间: 2024-09-19 21:24: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月(赋云溪)
作者: 张炎 〔宋代〕
随风万里。已无心出岫,浮游天地。
为问山中何所有,此意不堪持寄。
淡薄相依,行藏自适,一片松阴外。
石根苍润,飘飘元是清气。
长伴暗谷泉生,晴光潋滟,湿影摇花碎。
浊浊波涛江汉里,忽见清流如此。
枝上瓢空,鸥前沙净,欲洗幽人耳。
白苹洲上,浩歌一棹春水。
白话文翻译:
随风而行,万里无阻。我已经没有心思再走出山岫,只想在天地间漫游。
想问山中有什么,这种情意无法寄托。
淡薄的情感相依,行藏自得,正好在一片松树的阴影下。
石根苍翠湿润,飘飘然似乎是清新的气息。
长伴着暗谷中的泉水生长,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湿润的影子摇曳着花瓣。
江汉之间波涛汹涌,忽然看到如此清澈的流水。
树枝上的空心瓢,鸥在前方的沙滩上干净,想要洗涤幽人的耳朵。
在白苹洲上,放声高歌,划着一只小船在春水之中。
注释:
- 岫:山的意思,这里指山的深处。
- 持寄:寄托、寄情。
- 淡薄相依:情感淡薄却相互依存。
- 松阴:松树的阴影,象征清幽之处。
- 浊浊波涛江汉里:形容江汉地区波涛翻滚的水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生卒年不详),字子期,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湘月》写于张炎游历山水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沉醉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不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情感的反映。
诗歌鉴赏:
《湘月(赋云溪)》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张炎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水世界,在这片天地间,他表达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诗的开头“随风万里”便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接着通过“已无心出岫,浮游天地”,表现了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似乎在追求一种心灵的解脱。
诗中“此意不堪持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无奈与迷茫,虽然身处美好的自然环境,但对于情感的寄托却显得无从下手。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生动,松阴、石根、暗谷泉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在此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江水、沙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清澈与纯净,尤其是“欲洗幽人耳”一句,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洗礼。最后以浩歌一棹春水的画面,似乎在传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随风万里:表达自由与无拘无束。
- 已无心出岫,浮游天地:内心已无烦恼,追求精神世界的漫游。
- 为问山中何所有,此意不堪持寄:询问山中所藏,但情感难以寄托。
- 淡薄相依,行藏自适:心态淡泊,随性而行。
- 一片松阴外:在松树的阴影下,感受自然的宁静。
- 石根苍润,飘飘元是清气:描绘自然的清新气息。
- 长伴暗谷泉生:泉水伴随在暗谷中流淌。
- 晴光潋滟,湿影摇花碎:阳光照耀下,水波荡漾,影子摇曳。
- 浊浊波涛江汉里:描绘江汉地区的波涛。
- 忽见清流如此:突然看到清澈的流水,形成对比。
- 枝上瓢空,鸥前沙净:描绘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欲洗幽人耳:想要洗净耳朵,象征宁静的心灵。
- 白苹洲上,浩歌一棹春水:在白苹洲上高歌,划船在春水之中,象征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如“飘飘元是清气”。
- 拟人:“湿影摇花碎”,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浊浊波涛江汉里,忽见清流如此”,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心灵安宁的追求。诗中流露出的淡泊与自在,反映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鼓励人们在纷乱的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阴:象征宁静与避世。
- 石根苍润: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力。
- 暗谷泉:暗示深邃与内心的流淌。
- 春水: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随风万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由自在
B. 迷茫无助
C. 忧伤孤独 -
“欲洗幽人耳”中的“耳”象征着什么?
A. 听觉
B. 心灵的宁静
C. 自然的美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A. 波涛
B. 松树
C. 沙滩
答案:
- A
- B
- B,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湘月》: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庐山谣》更侧重于壮丽的山水,而《湘月》则强调宁静与内心的感受。
- 《山居秋暝》与《湘月》: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哲理思考,王维的诗更为简练,情感更为隐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张炎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