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西湖春感》
时间: 2025-01-14 03:54: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西湖春感
作者: 张炎 〔宋代〕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春天的景致与诗人内心的感慨。春天来临,莺鸟在树叶间筑巢,平静的湖面上漂浮着柳絮,夕阳下的断桥上,有只归航的小船。我能在这里游玩多少次呢?看花的时节又将是明年。东风轻轻地伴着蔷薇的花儿,然而当蔷薇盛开时,春天也已令人心痛。更显得凄凉的是,万物生长的西泠,只有一抹荒凉的烟雾。往年燕子去往何方,如今只见苔藓覆盖的韦曲和暗淡的斜川。听说新的忧愁,今天也来到了鸥鸟的身边。无心再续笙歌的梦,闭上重重的门,浅醉在闲适的睡眠中。不要打开窗帘,怕见到飞舞的花瓣,怕听到杜鹃的啼叫。
注释
- 接叶巢莺:指莺鸟在树叶间筑巢。
- 平波卷絮:湖面平静,风起时柳絮随波而动。
- 断桥:西湖著名景点,表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东风:春风,象征生机与新生。
- 蔷薇:一种花,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 万绿西泠:形容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 苔深韦曲:指苔藓长得很深的韦曲,表现出荒凉与时光的无情。
- 笙歌梦:指美好的音乐与梦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字子寿,号澄江,宋代词人,擅长词作,其作品风格细腻,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西湖春天,诗人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内心的忧伤,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渴望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高阳台·西湖春感》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词作,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部分通过“接叶巢莺”描绘春天的生机,紧接着“平波卷絮”则表现了湖面宁静的美,给人一种恬淡的感觉。然而,随着断桥斜日的描绘,诗人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时光流逝的惆怅。后半部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逐渐转向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提到“新愁”与“无心再续”,让人感受到一种消逝感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的“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更是将内心的脆弱与对美好事物的恐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接叶巢莺:描绘春天的到来,鸥鸟在树间筑巢,体现生机。
- 平波卷絮:湖面平静,柳絮随风漂浮,展现春日的柔美。
- 断桥斜日归船:暗示时光的流逝,孤独的归航。
-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诗人感叹生命短暂,游玩的机会屈指可数。
- 东风且伴蔷薇住:东风带来春意,蔷薇花开已是春天的象征。
- 更凄然:情感愈加沉重,表露内心的忧伤。
-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西湖的美丽与凄凉并存,象征生命的无常。
- 当年燕子知何处:追忆过往,感慨时光流逝。
- 无心再续笙歌梦:对往日欢乐的怀念与无奈。
-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对美好事物的恐惧与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将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东风且伴蔷薇住”。
- 对仗:如“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增强了词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同时夹杂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和希望。
- 柳絮:象征柔美与轻盈,春天的特征。
- 断桥:象征孤独与怀旧。
- 蔷薇:代表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燕子:象征思乡与往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接叶巢莺”意指什么?
- A. 夏天的景象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落叶
-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中“荒烟”指的是什么?
- A. 繁华的景象
- B. 生命的无常
- C. 生机盎然
-
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
- A. 充满欢愉
- B. 复杂而忧伤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春宵》与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两者都描绘春天美景,但苏轼的词更显欢快,张炎则更显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炎的生平与作品研究相关学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