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石泉》
时间: 2025-01-01 18:0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石泉
作者: 李绅 〔唐代〕
素沙见底空无色,
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
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
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
浴池今化醒泉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澈的泉水景象。清砂在水底,水面空灵无色;青石在水中默默流动,发出细微的声音。微风轻拂,竹叶摇曳,伴随着水声淅淅沥沥;月光透过松树,洒下淡淡的光辉。桂花凝结的秋露滋润了泉水,让其更加清冽;茶芽被采摘,漂浮在水面,显得格外清新。这里的泉水仿佛是通往佛教的宫殿和洞府,浴池中的水如今变得清澈如醒泉。
注释:
字词注释:
- 素沙:白色的沙子,形容水底沙质。
- 潜流:隐秘流动的水,形容水的清澈。
- 微渡:微微的渡过,形容轻风拂动竹叶。
- 淅沥:形容水声细腻。
- 桂凝:桂花的露水,秋天的气候。
- 灵液:灵动的液体,形容泉水的清澈。
- 茗:茶,指的是茶叶。
- 玉英:形容茶芽的颜色,像玉一样清透。
典故解析:
- 梵宫连洞府:指佛教的宫殿,暗示着诗人对清泉的赞美,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92年-865年),字子华,唐代诗人,官至太常卿。李绅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闻名,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其作品多记录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别石泉》创作于李绅的晚年,正值唐代盛世。李绅在政治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寄托了他追求宁静和清新的心境。
诗歌鉴赏:
《别石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澈、宁静的泉水景象。诗人以“素沙见底”和“青石潜流”开篇,给人一种清新、明净的感觉。这一开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的自然环境,清澈的水流和底部的沙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纯净和深邃。随后,通过对“微渡竹风”的描写,诗人赋予了自然以生命,轻风拂动竹叶,仿佛在诉说着泉水的秘密。接下来的“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季节的变换与自然的丰盈,桂花和茶芽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最后两句“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则将整个意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借助佛教的意象,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情景交融,意境幽远,体现了李绅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沙见底空无色:水底的白沙可见,水面透明无色,表达了泉水的清澈。
- 青石潜流暗有声:青色的石头在水中流动,虽然水流不明显,但隐隐传来声音,增添了神秘感。
- 微渡竹风涵淅沥:微风轻拂,竹子随风摇曳,伴随着细水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细浮松月透轻明:月光透过松树,洒在水面上,显得清新明亮。
- 桂凝秋露添灵液:桂花的秋露滋润了泉水,增添了它的灵动与清冽。
- 茗折香芽泛玉英:采摘的茶芽漂浮在水面,象征着丰收与清新。
- 应是梵宫连洞府:这里的泉水仿佛通往佛教的神圣之地,体现了超脱的意境。
- 浴池今化醒泉清:泉水清澈如同洗净心灵的浴池,传达了诗人对宁静、清新的生活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醒泉”,暗示其清澈、灵动。
- 拟人:描述泉水和自然景物时,赋予其生命与情感。
- 对仗:如“桂凝秋露,茗折香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澈的泉水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种超然物外、清净洒脱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沙:象征纯净,代表自然的真实。
- 青石:象征坚韧,暗示物质与精神的交融。
- 竹风:象征生命的轻盈与自然的和谐。
- 桂凝秋露:象征丰盈与成熟,体现自然的灵性。
- 茗折香芽:象征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素沙见底”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水的浑浊
- B. 水的清澈
- C. 水的温暖
- D. 水的深邃
-
“青石潜流暗有声”中的“暗有声”指的是什么?
- A. 无声
- B. 细微的水流声
- C. 竹子的声音
- D. 风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梵宫连洞府”暗示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佛教的静谧
- C. 人生的繁华
- D. 田园的宁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李绅与王维的自然诗歌均表现了对清新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歌常常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考与个人情感,而李绅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宁静的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