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填卢仝诗)》
时间: 2025-01-04 11:08:42意思解释
洞仙歌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原文展示
当时我醉,美人颜色,如花堪悦。
今日美人去,恨天涯离别。
青楼朱箔,婵娟蟾桂,三五初圆,伤二八还又缺。
空伫立,一望一见心绝。心绝。
顿成凄凉,千里音尘,一梦欢娱,推枕惊巫山远,洒泪对湘江阔。
美人不见,愁人看花,心乱念愁,奏绿绮弦清切。
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怨歌未阕。
恐暮雨收行云歇。窗梅发。
乍似睹芳容冰洁。
白话文翻译
当时我喝醉了,美人的面色如花般娇艳,让人心醉。
如今美人已经离去,心中恨恨地思念着天涯的别离。
在青楼朱箔之间,月亮和桂花相伴,农历十五的月亮初现,却又伤感二八少女的缺憾。
我空自伫立,遥望远方,心中却已绝望,心已绝望。
顿时心中感到凄凉,千里之外的音讯,仿佛一梦欢娱,惊醒时发现巫山已远,泪洒湘江宽阔。
美人不见,我愁苦地看着花,心中乱思愁绪,弹奏着清脆的绿绮音弦。
何处能够找到知音,这种恨难以言表,怨歌还未结束。
恐怕黄昏的细雨将行云收起,窗外梅花开始绽放,似乎又让我见到了那冰洁的芳容。
注释
- 青楼: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通常指妓院。
- 朱箔:指红色的帷幕。
- 婵娟:指月亮,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蟾桂:蟾蜍与桂花,象征月亮与美好事物。
- 心绝:心中绝望。
- 湘江:古代称湘水,流经今湖南。
- 绿绮: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于抒情。
- 知音:能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典故解析
- 巫山:巫山云雨,指的是美丽的女性和爱情的美好回忆。
- 三五初圆:农历十五时的月亮,象征团圆与缺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6年-1128年),字允和,号白云,北宋诗人、词人,词风清新,情感丰沛,常以离别、思念为主题。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晁补之早年,正值他多次经历离别与思念,情感细腻,字句间流露出对美人和离别的深切感伤。
诗歌鉴赏
《洞仙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因离别而产生的凄凉画面。开头两句对美人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欢愉与陶醉,而接下来的离别则深刻体现了人间的无常与惆怅。诗中多处提及自然意象,如青楼、朱箔、蟾桂等,巧妙地将美人与自然景物融合,借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尤其是“千里音尘,一梦欢娱,推枕惊巫山远”,展现了作者在梦中与美人相聚的美好与梦醒后的失落,让人心生怅惘。最后几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对知音的渴望与离别的无奈,充分展示了古人对情感的深入理解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时我醉,美人颜色,如花堪悦:表明作者当时沉醉于美人的美丽。
- 今日美人去,恨天涯离别:表达了离别后的无奈与痛苦。
- 青楼朱箔,婵娟蟾桂:描绘美人所处的环境,强化美的氛围。
- 三五初圆,伤二八还又缺:月亮的圆缺隐喻情感的完美与不足。
- 空伫立,一望一见心绝:心中绝望,渴望却无法再见。
- 顿成凄凉,千里音尘:远方的音信令人更加感到凄凉。
- 洒泪对湘江阔:泪水映衬湘江的宽广,感情愈发浓烈。
- 心乱念愁,奏绿绮弦清切:心中愁绪如琴音般回荡。
- 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对知音的渴求与情感的难以言表。
- 窗梅发,乍似睹芳容冰洁:梅花开放,似乎又看到了心中那份纯洁的美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花堪悦”,将美丽比作花。
- 拟人:如“洒泪对湘江阔”,泪水与江水形成情感交融。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人深切的思念与离别的惆怅,传达出一种无法诉说的情感,体现了古人对人生无常、情感脆弱的感悟。
意象分析
- 美人:象征爱情与美好追求。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湘江:象征宽广与深远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楼”指的是:
- A. 男子居住的地方
- B. 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
- C. 供人游玩的地方
-
“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中“知音”的意思是:
- A. 知识渊博的人
- B. 能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 C. 朋友
-
“洒泪对湘江阔”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愉
- B. 失落与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孤独感。
- 《水调歌头》:探讨团圆与离别的主题,情感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