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答唐公并呈鲁直成季明略》
时间: 2025-01-04 10:5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邦无以糊吾口,岁岁荒山收橡斗。
商歌白石不胜寒,非为荆州三往还。
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
三书丞相何烦上,再见客卿宁用赏。
愿闻关中季布名,何得此声梁楚城。
论心四子谁许我,百金一诺兹为荣。
唐公才非今世士,不见圣人见君子。
我今正似逃虚空,闻人跫然已心喜。
君不见玉川月蚀诗律难,不独虾蟆遭骂弹。
凭陵百怪付公等,青天蜀道宁容攀。
它时邹湛名亦好,常在我知因岘山。
白话文翻译
在贫穷的国家,我无以为生,年复一年,只能在荒山中收集橡子。
商歌与白石无法抵挡寒冷,这并非因为我曾三度往返荆州。
世间无人了解我的心意,唯有你我能在言语中相合。
给丞相的三封信何必再烦,见到客卿又何必用赏赐。
我想知道关中的季布的名声,为什么会传到梁楚城。
论心志四位贤者谁愿意支持我,百金一诺就是我最大的荣耀。
唐公的才华并非今世士人所能比拟,未曾见过圣人只见君子。
我现在就像在逃避虚空,听到人的脚步声已心中欢喜。
你难道没看到玉川的月蚀诗律艰难,不只是虾蟆遭到骂弹。
把百怪都托付给你们,青天蜀道又怎能随意攀登。
将来邹湛的名声也会很好,常在我心中因岘山而知。
注释
- 穷邦:贫穷的国家。
- 橡斗:橡树的果实,常用作食物。
- 荆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因其历史故事而闻名。
- 三书丞相:指给丞相的三封信。
- 季布:汉初著名的贤士,以诚信著称。
- 唐公:唐代的某位公卿,这里代指才华卓越之人。
- 逃虚空:形容一种空虚的状态。
- 虾蟆:可能指某种被指责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年-1128年),字道韫,号子华,晚号梅溪,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诗歌、散文、词等多种文体。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身处困境时,反映了他对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环境的不满与对知己的渴望。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重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晁补之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个人境遇的叙述,引出了对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开篇的“穷邦无以糊吾口”直白而强烈,揭示了他身处困境的现实。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商歌与白石的寒冷,映衬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贯穿着对社会孤立与失落的思考,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惜。尤其在“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中,诗人渴望被理解与共鸣的情感尤为真挚。
此外,诗中历史典故的使用,如季布的名声,不仅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向往。通过对唐公的描写,晁补之表达了对当时士人的不满,认为当代士人缺乏真正的才华与德行。他通过“逃虚空”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情感的真挚与深邃让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穷邦无以糊吾口:揭示贫困的现实,表明生存的艰难。
- 岁岁荒山收橡斗:通过收集橡子来维持生计,描绘了艰苦的生活状态。
- 商歌白石不胜寒:商歌虽美,但在白石的寒冷中显得无力。
- 非为荆州三往还:并非因为三赴荆州的经历而感伤。
- 天下无人知我意:感到孤独,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 得君相合一言间:与知己的相遇是他内心的慰藉。
- 三书丞相何烦上:对丞相的信件感到无奈。
- 再见客卿宁用赏:再次见面时不在乎物质回报。
- 愿闻关中季布名:希望能听到季布的故事,表现对真正人才的向往。
- 何得此声梁楚城:感叹自己名声无法与之相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逃虚空”比喻内心的迷惘。
- 对仗:如“穷邦无以糊吾口,岁岁荒山收橡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的失望与对真正才华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穷邦:象征着困境与无助。
- 橡斗:代表艰辛的生活与生存的斗争。
- 季布:象征诚信与才华,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穷邦”指的是: A. 富裕的地方
B. 贫穷的地方
C. 繁华的城市
D. 乡村 -
诗人希望了解的历史人物是: A. 韩信
B. 孙子
C. 季布
D. 曹操 -
诗中提到的“唐公”象征: A. 贫穷
B. 才华卓越的人
C. 普通士人
D. 失意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这两首诗同样关注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感与情感深度。
诗词对比
杜甫与晁补之的作品均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但杜甫的诗多以悲壮为主,而晁补之则在孤独中夹杂着对友谊的渴望,情感更加复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