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皋十首 其一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屋名尽挂陶家榜,
人物应惭菊畔身。
解作文章肯归去,
不应陶后说无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屋子里挂满了陶渊明的名号,然而在这里的人们却应该为自己没有能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人而感到羞愧。能够以写作的方式回归田园,应该是不必在陶渊明之后再说“无人”的。
注释:
- 屋名:指的是房屋的名字或牌匾,这里暗指陶渊明的名声。
- 尽挂:全部挂上,形容名声广泛。
- 应惭:应该感到羞愧。
- 菊畔:指菊花旁边,常常用来代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 解作文章:指的是通过写作来表达思想。
- 陶后:指陶渊明之后,暗指陶渊明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5-1120),字叔明,号放翁,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他的诗大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反映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东皋十首》是晁补之在隐居生活中写的诗作,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崇敬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宋代,士人多在仕途与隐居之间挣扎,诗中反映了这种内心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屋名尽挂陶家榜”开篇,直接引入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暗示其名声如日中天,影响深远。陶渊明以其隐居生活和高洁的人格受到后世的追崇,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钦佩。接下来的“人物应惭菊畔身”则是自我反省,诗人认为自己与陶渊明相比,实在无从自夸,甚至有些羞愧。
“解作文章肯归去”一语,展现了诗人对写作的重视,认为真正的归隐并不仅仅是远离官场,而是能够在心灵深处寻找到归属。最后一句“不应陶后说无人”则是对陶渊明影响的反思,强调即使在陶渊明之后,仍然应该有追求和努力,而不是沦为无人问津的状态。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屋名尽挂陶家榜:指房屋的牌匾上全是陶渊明的名字,说明陶的名声广为流传。
- 人物应惭菊畔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应该感到羞愧,因为他们没有达到陶渊明的境界。
- 解作文章肯归去:如果能够通过写作的方式回归自然,那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 不应陶后说无人:即使在陶渊明之后,也不应再说无人问津,应该继续追求理想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屋名”与“人物”,“解作”与“不应”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陶渊明的影响比作一种榜样,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强调了人应当追求理想,而不是沉迷于无所作为的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屋名:象征了名声与成就。
- 菊畔:不仅指代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还象征着高洁、孤独的品格。
- 文章:象征着文化与精神的追求,暗示通过写作实现自我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陶渊明以什么生活方式著称?
- A. 官场生活
- B. 隐居生活
- C. 商业活动
- D. 游历四方
-
“应惭菊畔身”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 A. 感到自豪
- B. 应该感到羞愧
- C. 不在乎
- D. 感到困惑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回归自然?
- A. 旅游
- B. 写作
- C. 做生意
- D. 学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作,表现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晁补之与陶渊明的作品,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反思,后者则直接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与哲学。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反思,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