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寓双泉寺》
时间: 2025-01-19 20:08: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寓双泉寺
作者:董嗣杲 〔宋代〕
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
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
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
残僧极荒怠,深得酒中乐。
西风客子来,栖暂得矮阁。
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
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
自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
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
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大江沙滩上,水痕只留下几寸的痕迹。双泉寺里萧瑟的氛围中,佛像的颜色褪去。纸做的风车在晴天的鼓声中转动,灰色的塔楼断了风铃的声音。残留的僧人极其懒散,沉浸在酒中的快乐里。西风吹来,客人暂时栖息在矮小的阁楼中。开窗眺望村庄,四周满是尘土,茫茫一片。人烟稀少,鸡犬也显得萧条。自己遭遇了开庆的骚扰,景象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周遭的变化让我感叹世态,雕瘦的样子让人叹息民众的苦难。突然间,梵呗的声音传来,吃得饱饭的只有藜藿。
注释
- 大江:指长江,象征着浩大的水面。
- 沙岸:沙滩,泛指河边或海边的沙土。
- 双泉寺:寺庙名,实际存在于历史或文化背景中。
- 剥丹雘:剥落的颜色,形容佛像的斑驳。
- 纸轮:指风车,象征着轻松、愉快。
- 灰塔:古老的塔,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残僧:剩余的僧人,象征寺庙的衰败。
- 藜藿:指一种野菜,象征简单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思考,诗风清新自然,常结合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
创作背景
《入寓双泉寺》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反映出自己的孤独与对人世的感慨。
诗歌鉴赏
《入寓双泉寺》是一首通过描绘寺庙环境,反映诗人内心感受的作品。诗中开篇描绘了宽广的江面和沙滩,营造了空旷与寂静的氛围,接着转入双泉寺内的萧瑟景象,佛像的褪色象征着信仰的衰落,纸轮和灰塔的描写则带有一种无奈的世态变化感。残僧的懒散与酒中乐,体现了对现实的逃避与放纵。随后的西风客子,暗示了外来者的孤独与无奈,开窗望村的景象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人世的观察,尘埃漫天,人烟稀少,鸡犬也显得萧索,传递出一种愁苦的情绪。最后,梵呗的传声虽让人感到一丝安慰,却也让人感到现实的无奈与人们的贫困。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
诗人描绘了空旷的江面,水痕仅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
双泉寺的萧条与佛像的褪色象征着信仰的衰退和世态的艰难。 -
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
纸轮象征轻松的生活方式,灰塔则代表时间的消逝与僧侣的孤独。 -
残僧极荒怠,深得酒中乐。
残留的僧人懒散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对现实的逃避。 -
西风客子来,栖暂得矮阁。
外来者的到来,象征着孤独与暂时的栖息。 -
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
诗人向外眺望,感受到周围环境的荒凉。 -
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
村庄人烟稀少,生活气息微弱,体现出萧条的社会现状。 -
自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
自己遭遇了开庆的骚扰,感慨景象如昨。 -
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
周遭的变化让人感叹,雕瘦的样子让人对民众的苦难感到无奈。 -
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
突然传来的梵呗声中,带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剥丹雘”比喻佛像的褪色,表现信仰的衰退。
- 对仗:如“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相互映衬,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残僧极荒怠”使人感受到僧人的懒散与无所事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环境与生活的寂寥,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信仰衰退与民众困境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双泉寺:象征信仰与精神寄托的地方。
- 残僧:象征着对生活无力感的体现。
- 鸡犬:代表生活的气息与人间的繁荣。
- 藜藿:象征简单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入寓双泉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董嗣杲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纸轮”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轻松的生活
- C. 忙碌
- D. 伤感
-
诗中“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兴奋
- B. 失落与萧条
- C. 欢聚
- D. 安宁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入寓双泉寺》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人生的感慨,但《入寓双泉寺》更加关注社会现状,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董嗣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