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懒旷期陶谢,呼儿读晋书。
葛巾倾泛潋,蜡屐上嵚岖。
回向空门旧,揩磨意地初。
未堪朝市隐,且欲去衡庐。
白话文翻译:
我懒散地期待陶渊明辞官归隐,叫儿子来读晋朝的书。
戴着葛巾在水面上轻轻荡漾,穿着蜡屐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
我回想起昔日的空门,努力地磨练自己的心意。
还未能忍受朝市的喧嚣,便想要去衡庐的山中隐居。
注释:
- 懒旷:懒散而宽阔,指内心的悠闲和放松。
- 陶谢:指陶渊明(陶谢),著名的隐士诗人,因其辞官归隐而为人称道。
- 晋书:指《晋书》,是关于晋朝历史的书籍。
- 葛巾:一种用葛布做的头巾,常见于隐士。
- 蜡屐:一种用蜡涂抹的木屐,便于行走。
- 空门:佛教中指出家的道理,象征着宁静和远离尘世。
- 衡庐:衡山和庐山,传说中的隐士之地,象征归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公武,号惭愧,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作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内忧外患使得许多人向往隐居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然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首句“懒旷期陶谢”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态,渴望像陶渊明那样隐退于世,追求一种清净的生活。诗中通过“呼儿读晋书”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承接与尊重,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教育的期望。
接下来的两句“葛巾倾泛潋,蜡屐上嵚岖”,通过具体的意象描绘出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仿佛在宁静的自然中漫游。这些意象不仅传达出自然的美,更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向往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回向空门旧,揩磨意地初”则是对自我内心的探寻,表现出诗人努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智慧的决心。最后一句“未堪朝市隐,且欲去衡庐”更是将主题升华,展示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向往返回自然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懒旷期陶谢:表达了作者的闲适心态,向往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 呼儿读晋书:通过儿子阅读历史书籍,传递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葛巾倾泛潋:意象生动,描绘出悠然的生活场景。
- 蜡屐上嵚岖:蜡屐作为行走的象征,表现出行走于自然的乐趣。
- 回向空门旧:内心的回归与反思,寓意对佛理的追求。
- 揩磨意地初:强调对内心修炼的渴望,意图磨练自我。
- 未堪朝市隐:对喧嚣的厌倦,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 且欲去衡庐:具体指向隐居的理想地,展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空门”比喻佛教的宁静与超然。
- 对仗:如“葛巾倾泛潋,蜡屐上嵚岖”,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隐逸的情怀。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内心安宁与智慧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葛巾:象征着隐士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简单与自然。
- 蜡屐:象征自由自在的行走,反映生活的洒脱。
- 空门:象征着佛教的宁静与超脱,传达出心灵的追求。
- 衡庐:隐士理想的栖息地,象征着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归隐诗人是: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白居易 -
“蜡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忧愁
B. 自由
C. 富贵
D. 学问 -
诗人对朝市的态度是:
A. 向往
B. 依恋
C. 厌倦
D. 不屑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作,表达隐逸情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晁补之 vs. 陶渊明:两者均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晁补之的作品更具社会背景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陶渊明全集》
-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