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年伤北使,今日叹南驰。
云湿山如动,天低雨欲垂。
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
正好王师出,崆峒麦熟时。
白话文翻译:
去年我为北方的使者而感到悲伤,今天又对南方的奔波感到叹息。
雨云使山峦显得摇曳不定,天空低沉,似乎要下雨。
征夫的旅途仍未结束,游子又要去往何方?
正好在这时,王师准备出征,崆峒地区的麦子正成熟。
注释:
- 伤:悲伤,忧伤。
- 叹:感叹,感慨。
- 南驰:南方的奔波,指向南方行进。
- 云湿:云彩潮湿,多雨的天气。
- 山如动:云雾缭绕,使山显得晃动。
- 天低:天空显得低沉,给人压迫感。
- 征夫:出征的士兵或旅人。
- 游子:离乡在外的游子或游人。
-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
- 崆峒:地名,指崆峒山,古时是名山之一。
- 麦熟:指小麦成熟,可以收割。
典故解析:
- 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是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 王师:在古代的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国家的军队,象征国家的希望与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以忠诚与勇敢闻名,特别是在抵抗元朝入侵的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气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作背景:
《即事》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身处动荡的历史时期,感受到国家的沦陷与个人的无奈,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充满浓厚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文天祥通过“去年伤北使,今日叹南驰”两句,将自己对北方和南方的忧虑与感叹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对国家分裂的痛心和对前途的迷茫。诗的开头就通过时间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接下来的“云湿山如动,天低雨欲垂”,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不安。自然界的动荡与阴沉,似乎在呼应着人间的动荡不安,既是对现实的直观反映,也是对心情的外化。
“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两句,表达了对游子和征战士兵的关切,生动体现出那个历史时期普通百姓的困境与无奈。最后一句“正好王师出,崆峒麦熟时”,则暗示了希望的曙光,虽然现状悲惨,但仍期待国家能够振兴,恢复往日的繁荣。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展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深厚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年伤北使:表达了诗人对去北方出使的痛苦回忆。
- 今日叹南驰:感叹自己在南方的奔波与无奈。
- 云湿山如动:描绘了阴雨天气对山的影响,暗示心情的沉重。
- 天低雨欲垂:形象描绘了压抑的天气,反映出诗人的忧虑。
- 征夫行未已:征战的士兵仍在行军,表现出动荡的局势。
- 游子去何之:游子在外,思乡之情愈发浓厚。
- 正好王师出:暗示王师出征的时机,带有希望的意味。
- 崆峒麦熟时:将自然的丰收与战争的希望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湿山如动”,通过云的湿润来比喻诗人心情的复杂。
- 拟人: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 对仗:如“去年伤北使,今日叹南驰”,体现了诗词的工整与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动荡、个人无奈的深切感受,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内心的忧伤与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展现了他作为爱国者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湿:象征着忧愁、压抑的情感。
- 山:代表着坚韧与不屈,也暗示着历史的厚重。
- 征夫:象征着为国捐躯的士兵,承载着历史的悲壮。
- 游子:代表着离乡的游子,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师: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去年伤北使”中的“伤”指什么?
- A. 伤痛
- B. 伤心
- C. 伤害
- D. 伤疤
-
“云湿山如动”中的“如”作何解?
- A. 好像
- B. 似乎
- C. 正如
- D. 比如
-
诗中提到的“崆峒”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四川
- B. 甘肃
- C. 陕西
- D. 湖南
答案:
- B. 伤心
- A. 好像
- B. 甘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杨万里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即事》与《过零丁洋》: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情感,但《过零丁洋》更加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情感基调稍显柔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