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

时间: 2025-01-06 14:16:45

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清寺
作者: 洪适 〔宋代〕

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国清寺的美丽景象和诗人游览的心情。如今的天空是那么明澈,名声传遍四方,国家已经清明。万松的影子洒落在九里的山水间,双涧的流水声在四季中不断回响。我拄着拐杖,尽情地游览,乘着轻便的车子,不在乎路途的遥远。登上山顶更是美好,晨曦中传来猿猴的啼鸣。

注释:

  • 绀宇:深蓝色的天空,形容晴朗的天。
  • 国已清:国家治理清明,民众安乐。
  • 万松:形容松树众多,意指景色优美。
  • 双涧:指两条溪水,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 杖策:拄着拐杖,表示身体状况不佳,但仍然努力游览。
  • 巾车:轻便的车子,象征着游览的轻松。
  • 晓猿鸣:清晨时分传来的猿声,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约1050年-1124年),字洞之,号仲山,宋代诗人。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洪适晚年,他在国清寺游览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国家的清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国清寺的美丽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开篇“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展现了蓝天的明朗与国家的治理,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松树的影子和溪水的声音交相辉映,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后面的“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则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态,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乐于探索。结尾的“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更是将诗人的感受推向高潮,晨曦中的猿鸣声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灵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全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绀宇今方盛:描绘了晴朗的天空,象征着美好的天气。
  2. 名知国已清: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清明的感慨。
  3. 万松九里影:描绘了松树的影子在风景中的美丽。
  4. 双涧四时声:形容四季中流水声的悦耳动听。
  5. 杖策将穷览:表现诗人尽管年老,仍愿意游览。
  6. 巾车不计程:强调游览过程的轻松和随意。
  7. 登堂山更好:说明登山的体验尤为美好。
  8. 人去晓猿鸣:晨曦中的猿声让人感到自然的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治理比作清明。
  • 拟人:将松树、溪水等自然景物赋予生命。
  • 对仗:如“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清明的欣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绀宇:象征着清明明朗的环境。
  • 松树:常象征坚韧与长寿。
  • 涧水声: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猿鸣: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人类的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绀宇”指的是什么?

    • A. 深蓝色的天空
    • B. 阴暗的天气
    • C. 星星
    • D. 太阳
  2. “杖策将穷览”中的“杖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拄杖游览
    • C. 一种乐器
    • D. 旅行的工具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晓猿鸣”代表了什么?

    • A. 晚上的宁静
    • B. 清晨的生机
    • C. 黄昏的孤独
    • D. 夜晚的喧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沉醉,但更偏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深远。
  • 杜甫的《望岳》则着重表现了雄伟的山岳与诗人心中的豪情,两者虽都描绘自然,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洪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