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寺》

时间: 2025-01-04 11:33:27

振策快秋晴,伽蓝倚翠屏。

看云不留瞬,对竹已忘形。

银地声千载,虹桥拱百灵。

至今钟磬响,如讲净名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振策快秋晴,伽蓝倚翠屏。
看云不留瞬,对竹已忘形。
银地声千载,虹桥拱百灵。
至今钟磬响,如讲净名经。

白话文翻译:

在秋高气爽的晴天里,我骑着马在禅林寺游览,寺庙依偎在青翠的山屏上。
我静静地看着云朵,不觉间时间已不再流逝,面对竹林,我也忘却了自己。
在这银色的土地上,钟声悠扬,传承了千年;那座虹桥弯弯,仿佛迎接着百鸟齐鸣。
直到如今,寺中的钟磬声依旧响起,宛如在讲述着《净名经》的智慧。

注释:

  • 振策:指骑马或乘车时拍打马鞭或鞭子的动作,表示出发或行进。
  • 伽蓝:佛教寺院的别称。
  • 翠屏:指青翠的山峦,如同屏障。
  • 银地:指寺庙周围的土地,形容其洁净明亮。
  • 净名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了佛教的本质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自明,号简斋,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主要活动于南宋。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禅宗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思想的领悟。

创作背景:

《禅林寺》创作于洪适游览禅林寺期间,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此时,宋代正值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活跃,诗人们普遍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禅林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描绘了秋日晴空下的禅寺景致,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佛教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振策快秋晴”便带出了一种轻快的气息,仿佛随着马蹄声,诗人走进了一个宁静的世界。接着,诗人描绘了伽蓝寺庙依偎在青翠的山屏之中,给人一种宁静、秀丽的感觉。

诗中“看云不留瞬”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淡然,似乎在强调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面对竹林,诗人“已忘形”,自我意识的消融,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禅宗对自我与自然合一的追求。

后两句则转向了寺庙的声音景象,“银地声千载”形象地描绘了寺庙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而“虹桥拱百灵”则展现了生机盎然的自然,鸟儿的啼鸣仿佛在回应着寺庙的钟声。最后一句“如讲净名经”,将钟磬的声音与佛教经典相联系,展示出禅宗的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佛教文化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振策快秋晴:描绘了在秋天晴朗的天气下,骑马出行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 伽蓝倚翠屏:寺庙依偎在青翠的山屏上,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 看云不留瞬:静静地看着云彩,时间仿佛停滞,体现出诗人对时间的感悟。
  • 对竹已忘形:面对竹林,诗人消融了自我意识,与自然融为一体。
  • 银地声千载:钟声在洁净的土地上回响,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文化。
  • 虹桥拱百灵:形象地描绘了虹桥与鸟儿的和谐美。
  • 至今钟磬响:寺庙的钟声至今依旧,表达了永恒的佛教智慧。
  • 如讲净名经:将钟声与佛教经典相联系,突出其深刻内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虹桥拱百灵”,将桥与鸟类的和谐形象化。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看云不留瞬,对竹已忘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钟声被赋予了“讲经”的能力,突出了其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体现了佛教的深邃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人通过描绘禅林寺的景致,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晴:象征着清新与宁静,寓意内心的澄明。
  • 伽蓝:代表佛教文化与精神寄托。
  • 云、竹:象征自然的柔和与永恒,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钟声: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传承。
  • 虹桥:象征着连接自然与灵魂的桥梁,寓意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伽蓝”指的是什么? A. 高山
    B. 寺庙
    C. 河流
    D. 花园

  2. 诗中提到的“净名经”属于哪个宗教? A. 道教
    B. 基督教
    C. 佛教
    D. 伊斯兰教

  3. 诗中的“看云不留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自然的厌倦
    C. 对时光流逝的淡然
    D.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的主题,但更侧重于山水之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表现出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情感更为奔放而豪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禅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