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

时间: 2025-01-14 01:03:46

去冬竹瓦迎新雪,曾下珠玑到酒盘。

正月便回春意暖,五更微带雁声寒。

门谙寂寞何须翟,鬓就衰残岂是潘。

祗有报恩心耿耿,自馀都作六如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冬竹瓦迎新雪,曾下珠玑到酒盘。
正月便回春意暖,五更微带雁声寒。
门谙寂寞何须翟,鬓就衰残岂是潘。
祗有报恩心耿耿,自馀都作六如看。

白话文翻译:

去年冬天,竹瓦房上迎来了新雪,曾经的雪花如珠玑般洒落在酒盘上。正月里春意已回暖,清晨五更时分,可以听到微弱的雁鸣,带着一丝寒意。门外的寂寞何必在意那些华丽的装饰,鬓角的白发也未必如潘安那样潇洒。唯有对恩情的回报心中常存,其余的都如同看六如的表演一般。

注释:

  • 竹瓦:用竹子做的瓦,表示房屋的简朴。
  • 珠玑:形容雪花像珍珠和瑰宝一样美丽。
  • 酒盘:盛酒的盘子,暗示宴饮的场合。
  • 五更:指凌晨时分。
  • :华丽的装饰。
  • :指潘安,古代美男子,常用来比喻英俊。
  • 六如:佛教用语,指六种如意,象征一种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出身于一个士人家庭,性情清冷淡泊,擅长诗词,作品常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内涵。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冬末春初,正值岁末年初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亲情、友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去冬》是一首描绘冬季与早春交替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生活的思索。开篇以“竹瓦迎新雪”描绘出一种清新而生动的场景,竹瓦与新雪的结合,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延续。在这个冬季的尾声,诗人通过“珠玑到酒盘”暗示了人们在寒冷中仍然渴望温暖和欢聚。

接下来的“正月便回春意暖”则展现出春天的气息已经逐渐回暖,象征着新的希望与开始。然而,诗人却在这里引入了“雁声寒”的意象,提醒人们虽然春天即将来临,但寒意仍在,生动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矛盾与复杂。

在后半部分,诗人自我反思,面对生活的寂寞与衰老,感叹“鬓就衰残岂是潘”,意在表达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身衰老的无奈。最后一句“祗有报恩心耿耿”,则是诗人表达心中对恩情的铭记,强调了人际关系中情感的重要性,给整首诗增添了温暖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去冬竹瓦迎新雪”:描绘冬季的景象,竹瓦房在新雪覆盖下清新美丽。
    • “曾下珠玑到酒盘”:雪花如珠珍般点缀,暗指欢庆与温暖的场景。
    • “正月便回春意暖”:正月时,春暖花开的气息回归,象征新生。
    • “五更微带雁声寒”:清晨的寒意中,传来雁鸣,表现出春的来临与寒冷的对比。
    • “门谙寂寞何须翟”:面对寂寞,华丽的装饰显得多余。
    • “鬓就衰残岂是潘”:自嘲衰老,无法与年轻的潘安相比。
    • “祗有报恩心耿耿”:唯有心存感激,始终铭记于心。
    • “自馀都作六如看”:其余的事情如同佛教中六如,淡然处之。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珠玑,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
    • 拟人:春意的“回暖”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冬春交替的自然景象,反映了人生的哲思,表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与寒冷,反映人生的孤独与思考。
  • :象征希望与新生,带来温暖的情感。
  • 雁声:象征离别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深度。
  • 鬓发:象征衰老与时间流逝,表达对青春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珠玑”指的是什么? a) 珠子
    b) 雪花
    c) 酒杯
    d) 盘子

  2. “五更”指的是哪个时段? a) 中午
    b) 凌晨
    c) 傍晚
    d) 早晨

  3. 诗中提到的“潘”是指谁? a) 潘安
    b) 潘金莲
    c) 潘杰
    d) 潘美丽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定风波》相比,郑刚中的《去冬》更注重于内心的独白与感悟,苏轼则更多表达对生活的从容态度。两者都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郑刚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