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三日将晚风雹大作枕上赋此》
时间: 2025-01-14 14:23: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云压初晓,檐溜如飞瀑。
惊雷下檐来,万瓦鸣枯竹。
长髯不敢卧,起视乱双目。
报言此何祥,众宝归我屋。
细大同茧栗,照耀比灯烛。
又如倾水晶,一扫可数斛。
翁速共罗取,富者人所欲。
长髯尔何痴,妄想堪捧腹。
降包注大雨,是岂诵不熟。
都缘春风老,地远孤花木。
瘴裹荔枝林,东皇意宁足,
骑龙作清明,云间散珠玉。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云层压低了初晓的天空,屋檐下的水流如同飞瀑一般倾泻而下。
惊雷在屋檐下轰鸣,万瓦之上发出对枯竹的鸣响。
我那长髯老翁不敢继续睡觉,起身查看眼前的混乱景象。
有人报信说这是什么祥瑞,众多的宝物回到了我的屋中。
细小的栗子和大块的茧子,照耀着比灯烛更明亮。
又如同倾倒的水晶,一扫而去可以数得出几个斛。
老翁急忙一起收集,这些都是富者所渴望的。
长髯的你何必如此痴迷,妄想真让人捧腹大笑。
降下的大雨,这又岂是我所熟悉的诗句。
这都是因为春风的老去,土地遥远只剩孤单的花木。
瘴气笼罩着荔枝树林,东皇的意图是否已满足?
骑着龙来庆祝清明,云间散落着珠玉般的光辉。
注释:
- 寒云:指阴沉的云层,象征天气的恶劣。
- 檐溜:屋檐滴下的水,形容雨水如瀑布般倾泻。
- 惊雷:雷声响起,声势浩大。
- 双目:指眼睛,这里形容因惊慌而混乱的状态。
- 众宝:众多的宝物。
- 蜡烛:烛光,象征光明与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字子真,号省斋,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明前夕,正值春季,天气多变,写于风雹交加之时,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于清明前夕,正值春季,天气多变,风雹交加。诗人通过描绘初晨的寒云、骤降的雷雨,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力量。开篇以“寒云压初晓”引入,描绘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接着通过“檐溜如飞瀑”形象地表现出雨水的猛烈。之后,“惊雷下檐来,万瓦鸣枯竹”则通过声响描绘出雷雨来临的紧张气氛。
诗中对于自然的描绘不仅仅是表面现象,更透过“长髯不敢卧,起视乱双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慌与不安,仿佛在面对自然的威力时,人的渺小与无助。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财富的思考,“众宝归我屋”暗示着财富的渴望与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又被诗人以“长髯尔何痴”嘲讽,表现出对物质的反思。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交织,既有对天气变幻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云压初晓:描写初晨时分,阴云密布,给人压迫感。
- 檐溜如飞瀑:雨水从屋檐流下,形态如飞瀑般壮观。
- 惊雷下檐来:雷声在屋檐下回响,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感。
- 万瓦鸣枯竹:屋顶瓦片因雷声而鸣响,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檐溜如飞瀑”形象地比喻雨水的倾泻。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如“长髯尔何痴”中的“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季的雷雨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表达了对财富与物质的反思与讽刺,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 寒云:象征压抑和不安。
- 檐溜:表现自然的力量与美。
- 宝物:象征人们对财富的追求。
- 荔枝林:象征地方的特征与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云压初晓”中的“寒云”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阳光
- B. 阴沉的云层
- C. 清澈的天空
-
“惊雷下檐来”体现了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 A. 风和日丽
- B. 雷声轰鸣
- C. 暴风雪
-
诗中提到的“长髯尔何痴”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财富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敬畏
- C. 对物质追求的嘲讽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郑刚中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郑刚中更注重于天气的瞬息变化及内心的反应,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国事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