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下渚湖》

时间: 2025-01-14 12:40:18

湿云堆雨未全轻,啅鹊翻枝已唤晴。

含雨落化空泪眼,袭衣香草欲知名。

细泉入竹通幽意,孤策侵苔记独行。

不醉河阳芳树底,乱山携酒过清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湿云堆雨未全轻,
啅鹊翻枝已唤晴。
含雨落化空泪眼,
袭衣香草欲知名。
细泉入竹通幽意,
孤策侵苔记独行。
不醉河阳芳树底,
乱山携酒过清明。

白话文翻译:

湿润的云层堆积着雨水,尚未完全消散,
翻飞的喜鹊在树枝上鸣叫,已经唤来了晴天。
含着雨水的泪水似乎化作了空中的泪眼,
衣袂上飘来的香草气息,让我想知道它的名字。
细细的泉水流入竹林,传达出幽静的情思,
我独自骑着小船,侵入苔藓,记得那孤独的行程。
我不愿在河阳的芳树下醉酒,
而是携着酒走过那些纷乱的山岭,度过清明。

注释:

  • 啅鹊:指的是喜鹊,古人认为它会在晴天鸣叫。
  • 袭衣香草:形容香草的气息飘荡在衣服上,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细泉入竹:细小的泉水流入竹林,表现出自然的幽静。
  • 孤策:孤单的小船,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旅程。
  • 河阳:古地名,指的是河流阳光普照的地方,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00年-约1070年),字子美,号云溪,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色及人情风貌。他的诗歌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清明过下渚湖》创作于清明时节,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节日,这首诗在清明节的背景下,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又蕴含了对逝去生命的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开篇以“湿云堆雨未全轻”引入,描绘了春雨未尽的湿润气候,给人一种柔和而细腻的感觉。接着“啅鹊翻枝已唤晴”,通过喜鹊的鸣叫,传达出春天即将来临的喜悦。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暗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含雨落化空泪眼”一句,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冲击,似乎表达了春雨的泪水与人内心的共鸣,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略显忧伤的气氛。接下来的“袭衣香草欲知名”,则通过香草的气息,引发诗人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生活的思考。

细泉流入竹林,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接受与思索。“孤策侵苔记独行”则描绘了诗人独自划船的情景,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最后一联“不醉河阳芳树底,乱山携酒过清明”,诗人选择在自然中独自品味生活,而非沉醉于酒中,体现了对生命及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充满了哲理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湿云堆雨未全轻:描绘了春天雨后湿润的环境,云层未消散,给人以朦胧之感。
  2. 啅鹊翻枝已唤晴:喜鹊的叫声预示着晴天的到来,生机盎然。
  3. 含雨落化空泪眼:春雨如泪,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相互交融。
  4. 袭衣香草欲知名:香草的气息引发诗人的好奇,象征着对自然的探求。
  5. 细泉入竹通幽意:细小的泉水流入竹林,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6. 孤策侵苔记独行:孤独的小船让诗人回忆起独自一人的旅程。
  7. 不醉河阳芳树底:表达了诗人不愿沉醉于美景中,而是选择清醒地面对生活。
  8. 乱山携酒过清明:在纷乱的山间带着酒,度过清明节,体现了诗人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雨比作泪水,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喜鹊的叫声被赋予了唤醒晴天的能力,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逝去的思索。诗人选择在春天的清明时节,独自游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命运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湿云:象征着春天的柔情和生命的滋养。
  • 啅鹊: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希望。
  • 香草: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生机。
  • 细泉:象征着幽静与内心的宁静。
  • 孤策:体现了孤独与对自由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是? A. 喜鹊
    B. 燕子
    C. 乌鸦
    D. 鹰

  2. “湿云堆雨未全轻”表达了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A. 晴天
    B. 雨天
    C. 多云
    D. 雪天

  3. 诗人选择在清明节做什么? A. 醉酒
    B. 远足
    C. 独自行
    D. 祭祀

答案:

  1. A. 喜鹊
  2. B. 雨天
  3. C. 独自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明》 by 杜甫
  • 《春夜喜雨》 by 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清明》中,同样描绘了清明节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而毛滂的《清明过下渚湖》则更多地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