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峰寺》

时间: 2025-01-14 00:35:30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意思解释

题中峰寺

作者: 柳永 〔宋代〕

原文展示:

攀萝蹑石落崔嵬,
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
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
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
欲归回首更迟回。

白话文翻译:

我攀着藤萝,踩着石头,走下陡峭的山崖,
在千万座山峰之间,隐约看到一座禅房。
僧人面向空中,仿佛在为这个世界祈福,
我眼见平地上竟然风雷乍起。
猿猴偷走了晨曦的果实,飞上了松树,
清澈的流水穿过竹林,流入了我的院子。
经过这几个月的游历,实在是乐而不疲,
我想要回家,却在回首时又恋恋不舍。

注释:

  • 攀萝:攀爬藤萝植物。
  • 蹑石:踩踏石头,形容登山的艰难。
  •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 梵室:寺庙,特指佛教寺院。
  • 僧向半空为世界:僧人面对天空,似乎在为整个世界祈祷。
  • 风雷:比喻突如其来的变化或冲击。
  • 晓果:晨晨的果子,象征新鲜的成果。
  • 竹逗清流:竹子摇动,水流随之而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号婉约派词人,擅长写词,尤以词风婉约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离愁别绪、爱情及自然景致,风格清新流畅。

创作背景: 诗作可能描绘了柳永在中峰寺游历的经历,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矛盾,反映出他在繁忙生活中对于宁静和内心平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峰寺的自然风光和禅宗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攀萝”和“蹑石”描绘出攀登的艰辛,暗示了追求内心平静的过程并非易事。随后“千万峰中梵室开”,将读者带入宁静的寺庙环境,形成了与之前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心灵的归宿。

接下来的诗句,僧人向天空祈祷,表明了对世界的关怀,而“眼看平地起风雷”则暗示了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波动,形成了内外景象的强烈对比。接着,猿猴和竹子的描写,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游历的热爱与归家的犹豫,体现了对生活选择的深思,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矛盾感受。整体而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柳永深邃的哲思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攀萝蹑石落崔嵬:描写诗人攀爬藤萝,踩石而下,体现出登山的艰辛。
  • 千万峰中梵室开:在无数山峰之间,寺庙的宁静景象让人心灵归属。
  • 僧向半空为世界:僧人的行为象征着对宇宙的关怀与信仰。
  • 眼看平地起风雷: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产生矛盾感。
  • 猿偷晓果升松去:猿猴偷果,表现自然的生机与活跃。
  • 竹逗清流入槛来:竹林摇曳,清流入院,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旬月经游殊不厌:长时间的游历,让诗人始终感到新鲜。
  • 欲归回首更迟回:对归家的犹豫,表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眼看平地起风雷”比作内心的波动,展现情感的冲突。
  • 拟人:将竹子和清流赋予生命感,使自然充满灵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繁忙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藤萝:象征生命的攀登与追寻。
  • 梵室:表现内心的归宿与宁静。
  • 风雷:象征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动荡。
  • 猿猴: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欢愉。
  • 竹与流: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攀萝蹑石”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轻松的旅行
    • B. 艰难的攀登
    • C. 休闲的游玩
    • D. 安静的思考
  2. 诗中“僧向半空为世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然的美
    • B. 对世界的关怀
    • C. 对生活的厌倦
    •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3. 诗的最后一句“欲归回首更迟回”表达了什么?

    • A. 快速回家
    • B. 对归属的迟疑
    • C. 对旅行的厌倦
    • D. 对自然的绝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黄州快哉亭》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柳永的《题中峰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柳永更注重内心的矛盾感,而王维则强调自然与自我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