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防江卒六首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陌上行人甲在身,
营中少妇泪痕新。
边城柳色连天碧,
何必家山始有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边防军营中守卫的士兵,他的家乡虽然春色宜人,但身处战场的他却只能看到边城的柳树与天空相连的碧色。诗中的少妇因思念丈夫而泪流满面,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离愁与无奈。
注释:
- 陌上:指田间小路,行人路过此地。
- 行人甲:行人身着甲胄,意味着他是一名士兵。
- 营中:指军营,士兵的驻扎地。
- 少妇:年轻的妻子,表示她的年纪和身份。
- 泪痕新:形容她刚刚流过的泪水,表现出她的悲伤。
- 边城:指边境的城镇,通常是战乱频繁的地方。
- 柳色:柳树的颜色,这里暗指春天的景象。
- 何必:何必要,表示一种不必要的感慨。
- 家山:指士兵的家乡。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柳色连天碧”的描绘,呼应了古代诗词中春天与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著称,作品多表现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士人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争频繁的年代。诗人以士兵的视角,表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乱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楚。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细腻,通过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离愁与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位身在边疆的士兵和他在军营中目睹的少妇的泪水,构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士兵的坚守,另一方面是少妇的悲伤,二者相互呼应,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边城柳色连天碧”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自然景色,暗示着士兵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尽管家乡的春天美丽而温暖,但士兵却只能在异地感受寂寞与悲伤。最后一句“何必家山始有春”则是对这种思乡情感的反思,表达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接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思念,让读者感受到士兵在边疆的孤独与无助,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陌上行人甲在身:
- 描绘了士兵的身姿,强调了他作为行人的身份与职责。
-
营中少妇泪痕新:
- 通过少妇的泪水,表现出对士兵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
边城柳色连天碧:
- 描绘了边境春天的景色,虽美但却隐含着离愁。
-
何必家山始有春:
- 反思家乡的春天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巨大反差,表达无奈和悲伤。
修辞手法:
- 对比:士兵的坚守与少妇的泪水形成鲜明对比,深化情感。
- 意象:柳色与泪水,春天的美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的意象反差。
- 拟人:柳树的颜色与“连天”相结合,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带来的人间离愁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发人深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人:象征战士的责任和孤独。
- 少妇:象征着思念和牺牲。
- 柳色: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泪痕:象征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少妇”指的是谁?
- A. 士兵的妻子
- B. 诗人的母亲
- C. 战场上的敌人
- D. 无关人物
-
“边城柳色连天碧”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乡愁
- B. 欢庆
- C. 忧伤
- D. 平静
-
诗中“何必家山始有春”意指什么?
- A. 家乡的春天无关紧要
- B. 家乡的春天是值得期待的
- C. 战争让一切变得无所谓
- D. 春天的到来是必然的
答案:
- A. 士兵的妻子
- A. 乡愁
- C. 战争让一切变得无所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沉痛反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关注离别与思念,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风格上与刘克庄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总览》
- 《刘克庄诗词研究》